《移民全球》第756章 神赐之地(二十九)

    因为,我们会发现,如果把亚马逊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从南美洲拿掉的话,这片大陆,基本也就剩不下什么平原了。

    先来看看,这条南美第二大河的水土,都是从哪里来的,周边的邻居又都是谁。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此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必定会有大片高地充当集水区,并同时将肥沃的土壤搬运下来。

    以安第斯山脉纵贯大陆的走势来看,无论是亚马逊河还是拉普拉塔河,都必定是这条“南美洲脊梁”的受益者。

    地理学家们,会参考地理结构和动植物类型,将一片陆地,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

    一头跨越赤道,一头又与南极隔海峡相望的安第斯山脉,显然不可能只属于一个生态区。

    其中,厄瓜多尔及其以北的安第斯地区,被划分为“北安第斯”。

    秘鲁-玻利维亚段,智利北部及对应的,属于阿根廷的部分,属于“中安第斯”。

    智利阿根廷南部的安第斯地区,则被称之为“南安第斯”。

    对亚马逊河,安第斯山脉呈现出了足够的慷慨。

    中安第斯的北段,以及整个北安第斯山脉,把它们东、南坡的降水,都无私的馈赠给了亚马逊河。

    至于拉普拉塔河,为之集水的安第斯山脉,只有中安第斯的南半段部分。

    想在地图上,找到两大水系之间的,大致分割线也很容易,只需沿着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三国的交界点,

    也就是南美洲轮廓那个妩媚的腰眼处,向东划出一条贯穿大陆的横线,就能够对二者的流域范围,有个直观印象了。

    南安第斯山脉,并没有为“拉普拉塔平原”的形成作出贡献。

    南美洲“上宽下尖”的形态,似乎限制了拉普拉塔河平原发育空间,以至于它在流域面积的竞争中,大大落败于亚马逊平原的。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由于某种原因,南安第斯山脉,没有办法在它的东侧大陆架上,冲积出更多的陆地来,才造就了,南美大陆这种“上宽下尖”的结构。

    观察南安第斯山脉两侧的气候环境,能够让我们接近事情的真相。

    与中安第斯地区,“西干东湿”的气候特点不同的是,南安第斯的情况恰好掉转过来,也就是说是“西湿东干”。

    一定要为中、南安第斯地区,找个比较容易识别的分割点的话,位于智利中部的首都“圣地亚哥”,倒是很适合充当这个角色。

    我们会发现,圣地亚哥之北的海岸线,属于阿塔卡马沙漠的范畴。

    而在它之南,降水开始逐步走高,以至于沿海地区的年均降水,最高能够达到惊人的3000毫米。

    至于反方向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与中安第斯山脉东麓同时为亚马逊河、拉普拉塔河两大水系输血不同的是,

    “南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地理特征,却是被一片荒漠化的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所代表。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风向”。

    圣地亚哥一带,正好是“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分水岭。

    强烈的西风,不仅为南安第斯山脉西坡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降水,同时,也在背风处造就了干热的“焚风”。

    降水的缺乏,使得南安第斯山脉的东麓,既没有力量发育出大型河流,无法执行“移山填海”的重任。

    由此带来些少两个地貌上的后果:首先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化。

    其次,是巴塔哥尼亚高原所对应的大陆架,至少还有约600公里扩张空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亚马逊平原所覆盖的方向,大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