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传》第三章真宗继续听大臣讲学

    朱昂向皇帝进讲西周故事:朱昂说到:“周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夏朝时即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周族自称始祖弃做过夏朝的农官。弃后被周人尊崇为农神后稷。传说周族在古公亶父时迁到周原,从此定居下来,农业开始发达起来,这时才正式自称为周人。周人后来与商人发生冲突,后来在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间,商朝逐渐衰落,姬昌积极做准备,他礼贤下士寻找有才干的人为己用,吕尚就是其中一位,吕尚就是有名的姜子牙。同时联络各路诸侯,为代商做准备。武王姬发继承文王的位子后,在盟津会诸侯,誓师东进,与商王军会战与朝歌牧野,周胜,帝辛登露台**而死,商亡。 这就是“武王伐纣”,与成汤合称“汤武革命”周朝带给中国的影响是深刻的,周族是一个典型性的农耕民族,农业文化较发达,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开始人工养鱼。农业种类繁多,农业工具主要是金属工具,辅之以木、石、骨蚌器。

    周朝沿用商朝文字,并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各地域后来发展起来的文字并不相同,所以文字的书写模式并不相同。周朝的文字除了在龟甲和兽骨、金属器皿上之外,还出现了写在竹片和木条上的文字,成为“简”。周人重"礼"以礼治天下,别贵贱,分种类,礼是严肃的,僭越礼的界线后果是可怕的。周礼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周礼是无声的界线,而“乐”则是辅助礼的,有声的,有人情味的带有疏导性的仪式。周王视礼乐为核心意识形态,孔子曾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表明礼乐的重要性。周人做《吕刑》防止有人破坏礼乐制度,但实践起来也有漏洞,“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乐制在行政方面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度,也就是“封建诸侯”,封建诸侯是和当时的社会形式相适应的,周人代商后面对人数众多,面积广大的商国,自己进行直接管理,恐怕困难重重,通过封建诸侯,使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管理政策,更现实一些,同时也可减少商人亡国的痛苦,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承认周王的天下共主的精神领袖地位,遵守周王制定的礼乐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乐制度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实行宗法制,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由于周人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子女众多,由谁继承父亲的职位,是个难题,选嫡不选贤,选正妻所生长子,可以有效地防止职位的争夺。与异姓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姻亲来调节,周人认为‘同姓相婚,其生不蕃’,主要是周人认为同父系之男女比如同家,当然不能进行婚姻。周王政主要由太师和太保来执行,周礼记载设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辅助执行,主要管“三事”,及周王直接管辖的区域,另有关诸侯的事物称之为“四方”。周朝专门设太史令管占卜、礼制、时令、历法、天文等,周朝的史书很多,史学研究发达,但流传下来的很少,比如《尚书》流传至今天,也是历经磨难,好几次都绝迹了,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有人将该书献给朝廷,于是有学者质疑《尚书》的真伪,笔者认为《尚书》最后一次绝迹离现在已经很远了,之后出现的版本,也反映了哪个时代对周朝的认识,而且当时的史料也较丰富些,同时也透露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应该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今天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孔子编订的《春秋》来研究周朝历史的。武王克商后,封纣王子武庚为诸侯,都殷,统领部分商民,又分商地为三,命文王子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领三地,视为“三监”,监视武庚,后武王死,子诵立,是为成王,成王幼,叔父周公旦摄政,武庚乘变,联合管叔、蔡叔叛周,周公调师镇压,三年乃定,诛武庚、管叔,流蔡叔。后世称为“三监之乱”。三监乱后,周公迁商民至洛邑,筑城,是为成周,镐京为宗周,后周公订礼乐、封建诸侯,七年后归政,成王亲政,成王与其子康王在位期间,社会较安定、祥和,后世称之为“成康之治”。周人在封建诸侯之后,对没有爵位的子民称国人,“国人”服兵役后,回家劳动,除了在公田上劳动,还在私田上劳动,“野“人”在公田里劳动,依附于土地。周政在成康之后转衰,到周厉王时,实行专利措施,王畿里的山川林泽收归己有,国人谤议,王又任命卫巫“监谤”,行人路以目侧,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国人暴动”,那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国人暴动后,厉王逃亡,王政由召公和周公主持,称“共和”,这一年也称共和元年。到周幽王在位期间,史载宠爱褒姒,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攻下镐京,幽王死,平王即位,迁都成周洛邑,西周亡,东周立。”

    翰林王钦若向皇帝进讲春秋战国史:“东周时,王室已经很衰微了,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各诸侯都在积极扩充实力,对王室的号令多不执行,王室成为一种象征,王室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诸侯们自己制定自己的制度,跨越了王室的礼乐,‘礼崩乐坏’。诸侯在战国时就称王,但仍然不能称为天子,诸侯仍然称周王为‘天王’。东周在习惯上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早在西周末年人工冶铁技术就已经出现,春秋时既能炼熟铁,也能炼生铁,技术较以前进步,铁制农具被广泛运用,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开荒者知识增多,私田增加,各诸侯国纷纷调整赋税收制度,齐国“履亩而税”,晋国在惠公六年“作爰田”即田

    地轮休。鲁国在宣公十五年按亩征税,是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开始,即“初税亩”。早在西周时就开始了农业灌溉,到春秋时开始出现了人工灌溉工程,是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至今犹存。到了战国时期,灌溉工程更多,如秦国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还有秦国关中的郑国渠。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了新兴的阶层,如自耕农、地主、私属徒等。此外原介于贵族和庶人阶层之间的“士”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多向新兴地主阶层和贵族推介自己的知识特长和主张,以期得到任用和实现主张。随着士阶层的活跃,知识文化迅速流向民主张间。各种知识文化互相发生碰撞,交融,中国文化开始进入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春秋时期的主要思想家主要是老子和孔子。老子名李耳,字伯阳,楚国人,做过周王室的小官,老子主张"无为",“无为而为不为”理想是“小国寡民”,老子的思想有辨证法的因素,认为可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循天道而生。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出身没落族家庭,曾做过鲁国司寇,办私学,讲学问,丧母后携弟子周游列国陈述己见。后回鲁国继续讲学,删订《诗》、《书》,订《礼》、《乐》、《周易》,编订《春秋》孔子“述而不着”,其思想行为被后世弟子编辑成《论语》,《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学说。孔子主要叙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出合理化的家庭及社会伦理道德,是世俗哲学。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是三代,其核心思想是‘克己复礼’,提倡复古,孔子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形而上学方面,孔子不否定上天的存在,但要求“敬鬼神而远之”,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更注重研究社会现实,在治国之道上,孔子倾向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也强调“足衣、足食、足兵”,对于不知“礼仪”的其他族类,孔子要求“居中国者中国之”,但反对华夏失礼仪,近戎狄,他自己也不愿意“左祍”。孔子讲“忠”、“恕”,“忠”者执着也,“恕”,就是变通。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战国时,墨子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名翟,生于鲁国,提倡做事要有事实依据,倡导兼爱、非攻,节俭,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色彩,有较严密的组织性。庄子名周,宋国人,思想受老子影响很大,认为变化无时无地不有,主张遁世,否定现实,着有《庄子》,《庄子》文采飞扬,有较强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思想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行仁政,“仁者无敌”,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变通,富有吸引力,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