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放心,皇孙喜欢机械,喜欢构造。     如此看来,西学更加适合,孙承宗的学问更老派,恐难引起兴趣。     所以,殿下无需太过忧心。”     还是个老狐狸,滴水不漏,一点也不表露自己的心迹。     不过,朱常洛心里有数。     徐光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东林的党羽,毕竟方书安推荐给朱由校的人,就是为了削弱将来东林那些人对他的影响。     不过么,朱常洛当然也不希望任何一家独大,有徐光启等人来分散孙承宗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没什么不好。     见完太子,徐光启有种奇怪的感觉。     似乎还没有开始,他就已经进入一个泥潭之中。     京城一滩水,果然还是极深,还没怎么着,已经作出了选择。     晚上,方书安如约而来,手上还带着一堆卷轴。     徐光启眉头轻皱,心道,这厮怎么和那些官员一样,还喜欢送古董字画了。     到时候只能推脱了,刚见面就收人东西,还是阁老家孙子,目前的红人,不合适。     面对大明难得能和他聊得来之人,徐光启并没有轻视方书安的年龄和职位。     “书安见过徐大人。”     徐光启看着方书安,感慨万千,许多事情都是他想做的事情,但是没有任何头绪之前,方书安已经实现。     “莫要客气,坐下说话,你的阵形我看过邸报,我大明尚未用过,不过,佛郎机的典籍上多有记载,说说,你是如何知道的”     “徐大人,我知道您与利玛窦交好,不过来我大明传教之人不止有利玛窦先生,还有其他不少人。此前晚辈不才,添为读书人,时常流连勾栏瓦舍,在里边听过不少稀奇古怪的故事。不过么,晚辈有一点好处,凡事喜欢查清楚真假,这一来二去,很多泰西之地的传闻都被我弄清楚。”     “哦是这样”     徐光启有些半信半疑,或许利玛窦是来的比较早的传教士,但是随着航运的发展,来大明的传教士和商人越来越多。     不说佛郎机,就是天方商人都数不胜数。     “还有,小子喜欢乱琢磨,最近弄出来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我觉得,或许能够实现,大人您是否有兴趣一观”     “哦”说到有意思的东西,徐光启眼睛闪过一丝亮光,随即消失不可见。     原来带过来的都是图纸,不是字画,那还好,方才是多心了。     方书安的东西,要说他不感兴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又不能太过显眼,好歹也是有身份之人。     将图纸摊在案上,方书安笑眯眯的站在一旁,静候佳音。     图纸画的很细腻,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精细来形容。     徐光启掏出来一个檀木盒子,小心翼翼的打开后,里边是一块麂皮包裹的放大镜。     拿出放大镜,看了几眼,他猛一抬头。     “小子,你拿什么画的,比佛郎机的线描图还精制。”     果然是行家,一眼看到的不是图纸,而是作图工具。     “不瞒您说,这是我自创的鸭嘴笔。”     “鸭嘴笔能有这般效果”徐光启确实对他说的鸭嘴笔有兴趣。     他平日里也不是没有画图,一般都是用炭笔或者羽毛笔。     炭笔适合初稿,描稿还是要用鹅毛笔,但是鹅毛笔难以画出如此流畅并且饱满的线条。     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书安能做到几种成功的发明,不是没有原因的,就看看人家这基础工具,都比自己要强。     与方书安探讨了鸭嘴笔的形式以后,徐光启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搞发明这种东西,是需要天分的。     恰好,方书安就是一个冲满天分的发明人。     当然,如果徐光启知道他是穿越来的,不知道会不会收回自己的感叹。     当他将目光再次放回到图纸上时,更加惊了,屏息静气之下,一边看一边闭目思考。     方书安见他思考的认真,遂没有打扰。     好一会儿,徐光启放下放大镜,开口道。     “这是某种轮轴的形式”     方书安笑呵呵的回答,“正是,这是小子设计的滚子轴承。”     “以圆柱做滚,内外两层铁环承重,中间施以油脂润滑。是个好东西,比现在的轴环要高明许多。不过,难题也不少,我且问你,如何保证圆柱是圆的”     徐光启一眼就能看中加工难题在何处,以现有的工艺,想要打造圆柱体不容易。     尤其是它这个圆柱形的滚子,还要求有高强度,铸造出来的那种软铁定然不行。     “可以先制成胚,最后用磨机磨出来。”     比较起来,滚子轴承相较滚珠轴承反倒更容易加工。     以现有的工艺,想要加工圆钢珠,难度很大,精度也无法保证,因为是要切削整个球面,刚才的硬度还高。     连合适的刀具机床都没有。     相反,滚子轴承要加工一个圆柱,利用已有的水磨等工具进行改进即可,加工起来比滚珠要容易。     而且,现有的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技术,不可能达到后世那么好的硬度和耐磨性。     滚子轴承的承重原本就好过滚珠,毕竟接触面积更大。     在材料不过关的情况下,更适用于眼下局面。     现在的用途上,也不需要承载特别巨大或者高速的需求,只要能加工出来质量相对过硬的滚子,能满足目前的使用。     “这内外套环,应当如何装配”通过纸面数据以及示意图,徐光启当然发现,内外套环和滚子加在一起,不是完全一致的,要比相加值要小。     “热装配”     “何谓热装配”徐光启心里大致有些念头,但是没听过这个名词。     “钢铁遇热膨胀,遇冷收缩,这个您知道的。”方书安说到。     “嗯,是有这么个情况。”热胀冷缩的事情,徐光启自然有所发现,只不过没有系统研究过。     “正是借助受热膨胀之时,将其装配在一起,随后等它冷却下来,便会成为严丝合缝的整体,再难分开。”     “如此神奇的么”     “就是这么神奇”     徐光启十分感概,如此神来之笔都能想得出来,不是天才还能是什么     怀着更多的期待,他将目光转向下一张图纸,只一眼,就再也挪不开目光了。     他手上甚至有些颤抖,“我早该想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