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再起》第57章 重视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陛下和皇储鲁道夫殿下,现在迷上了没事就往皇家科学院跑。皇家科学院研究立项的内容很多,从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一直到所谓的飞机、火箭等。

    资金等都是由皇室掏的,其中张祥那个倒霉孩子从美国人那弄到的大量非法资金,被正义凛然的皇帝大伯直接没收,80%砸到了这里(其他的当奖金发了)。

    其余的资金来源于海底探宝队的小小一部分贡献,海底宝藏收益,现在可是作为奥匈帝国皇室零花钱的重要一环。

    那些不具有增值价值的物品大多被直接回炉冶炼、变现,用于维持皇家科学院前期投入和日常运转等。

    其余能不断增值、涨值的,全部在皇家银行国库内储存,哪怕到目前为止,皇室只是拿出少少一部分进行贩售、变现,也赚的数钱数到手抽筋了。

    所以皇家科学院占地面积那是极大的,维也纳北部山区皇室的产业基本全部被哗啦了进去。皇帝陛下为此给了其他亲戚们巨额的补偿,一部分给的现金,一部分用古董折价支付。

    然后又购买了大片区域,里面更区分为军用、民用两个大区。军用部分大部分直接在山区密林、大山里面,四周的老百姓早就高价迁移走了。

    民用部分在外围环绕,但规模整体上比军用区域还大。更别提各种豪华居住区、公园、影剧院等等,直接就照着科技城的标准来的,要不然哪会花销这么大。

    部分居住区还是执行的严格的军管,亲戚朋友都不能进去住的,但这些人,普遍在市内还安排的有专门接待亲戚朋友的高档小区住房。而且这些人也普遍都是高薪一族,不会差钱的。

    皇储鲁道夫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热衷、重视科研的主,对农业、矿业等关系人民生活的科研兴趣可谓浓厚。

    在这个位面也是同样如此,奥匈帝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形多为山地,而奥地利则正好处在这片山区之中,阿尔卑斯山占据了奥地利超过60%的面积。

    虽然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给奥地利带来了美丽的森林,但是也让奥地利没有足够的平原来生产粮食。多瑙河冲积平原是奥地利境内最大的平原,但是也不过只有2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

    而奥匈帝国境内最大平原,是处于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和巴尔干半岛山地之间的位置,可是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属于匈牙利王国的。

    所以奥地利的粮食产能是根本不足的,每年需大量的从外界进口粮食、肉类,匈牙利虽不欠缺粮食,但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你不可能不掏钱吧。

    而历史上,奥匈帝国皇室和政府的资金就没宽裕过,加上总是被那些国际资本家剪羊毛。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省,多以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区,一次次的默默哭泣,哪来的那么多真金白银收购匈牙利的粮食啊。

    所以,历史位面反而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匈牙利王国各地区更富足一些,最起码吃的饱,穿的暖啊。而奥地利虽科技、工业更发达,反而百姓生活质量方面不如匈牙利百姓。

    而这个位面就完全不同了,奥匈帝国在两次关键的经济危机下,并没遭受损失,反而大赚了国际资本家们两笔,为国内的基础建设等提供了海量的资金,充分拉动了内需,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阿尔卑斯山区的养殖业开展的如火如荼,现在的奥匈帝国既需要大量的牛奶、牛肉支持青少年教育;也需要海量的优质牛皮等,用于制作皮衣、皮鞋、皮包、皮带等改善百姓生活。

    更有汽车内的皮椅、企业管理层的皮椅等奢饰品需要用到。但就是这样,这些产出也只能满足国内小部分需求,每年还得从历年移民手中大量收购,填补国内空虚。

    所以现在在山区,单纯种粮食的已经很少了,普遍都选择的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否则家庭想进入小康社会,那可能吗

    奥匈帝国国内温饱的定义:

    “就是吃的不错、穿的暖、住的房子说的过去、抽烟、喝酒、医疗的钱不差、孩子上大学等能掏的起学费、生活费”。

    不达标则是贫困人群,各地公务员会帮你着急上火的,帮你想法的,否则他的年终奖金就危险了。

    而有车、有大房子、有多少存款以上的才算脱离温饱线,进入所谓的小康社会,小康家庭越多的地区,公务员的薪水和年终奖等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农牧业为主的匈牙利王国的小康家庭、富裕家庭目前是远少于工商业为主的奥地利王国的。

    而奥地利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呢这些年移民出去了数百万人啊,他们手里普遍有着大量的田地,种植的富余粮食、喂养的牲口,在南美等地卖给谁啊,卖的起价吗当然国内帮扶大规模收购了。

    甚至包括去天堂之地美国的移民们,也每年通过关系,想法让国内收购一批呢,奥地利民间、政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皇帝陛下当然没问题了。

    你说多出来的怎么办,那简单啊,该储存的储存,该酿酒的酿酒,酒渣滓用来喂猪啊,粮食只要管理没问题还怕会浪费掉吗。

    美国的德裔移民少吗根本不少啊,19世纪最主要的那两批德裔移民,其实是属于奥匈帝国的移民群体啊,他们当时是所谓的神圣罗马第二帝国臣民而已。

    何况这些南美移民的粮食和牛羊肉产品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军人退伍基金会。

    这可是个富得流油的主,企业员工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之高,世界绝对第一档次。每年免费发放的,各种员工福利用品、生活用品就让大多数普通家庭羡慕不已了。

    而军人退伍基金会企业大本营之一,非洲的广阔地区生活物资普遍是奇缺的,每年的外购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皇帝陛下和皇储殿下,对于张祥提出的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提议是高度赞成的。

    家里有粮心里才不慌啊,而且资金又主要来自那个不务正业的家伙,该储存就储存吧,快坏掉、变质的时候用来酿酒等就是了,不浪费就行。

    至于匈牙利政府的粮食等也是一样啊,按皇储说的原话:

    “我们国家的国民还很穷,大部分家庭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再承受贫穷了,少年强才能国家强啊”。

    “孩子们需要大量的鸡蛋、牛奶、牛肉、奶酪,两国政府公务人员要扑下身子去想办法,别光拿那些黑面包来充数,要有营养丰富的食品来优先供应学校等,然后再普及到所有人。”

    “所以,别告诉我你们的粮食多的用不完,自己要去动脑子为人民想办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奥匈帝国引进大清帝国的酿酒工艺,制作的廉价高度白酒,可是畅销世界的啊,毕竟物美、价廉、后劲足,深受东、北欧广大普通家庭的喜爱,即使在中欧地区也有不小的市场。

    更别提相对贫穷的非洲、美洲地区百姓了,满足国内和海外州后,在世界上一直供不应求的,你们就不能适当扩大下产能,消化掉多出的那部分粮食。

    奥匈帝国一般的百姓酒量如何,其实皇储殿下不清楚,反正他一斤就差不离了,再来就高了,可他在部队呆过啊,一次能喝上一斤半的士兵那多了去了啊。

    说的匈牙利政府官员,再也不敢提粮食出口奥地利的问题了,不过想想也是,奥地利主要的酒类产品是各档次葡萄酒。

    白酒、啤酒的70%以上市场一直是让给匈牙利王国的,酿造白酒、啤酒的利润虽不如葡萄酒那么高,但也算利润足够丰厚了啊。

    况且有着皇室、政府对粮食和畜牧产品的大规模收购和保护,匈牙利百姓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更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反而比奥地利在某些方面更能承受外界打击,幸好奥地利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直不错,否则就不是那么幸福了。

    至于矿业,张祥更与皇储鲁道夫探讨过,奥匈帝国本土的矿业前途不大。和平时期,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国外买,国内的先封存起来,等外部没有了或战争来临了,在启用。

    这样还可交好一些国家,比如大清帝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丹麦等国。从而方便国内物品向这些国家出口,扩大外部市场,拉动百姓就业,得到皇储的点头大力认同。

    至于南美国家更是如此了,不管是因为本国移民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问题,交好南美国家高层是绝对没有错的。当然这有个前提,国家要有海量的贵金属和外汇储备。

    偏偏奥匈帝国现在在这方面是很强的,南美国家用世界各国的外汇就能搞定,比如英镑、美元在南美国家近乎通用;而大清帝国的外汇储备就非常的多了,正好被奥匈帝国拿来用。

    同时大清帝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快速,缺少白银和铜制作银币、铜币流通,但奥匈企业控制的澳大利亚和南美的一些银矿、铜矿产出量巨大,正好用白银和铜到大清帝国公平兑换成英镑、美元,双方受益。

    还可顺手倒买倒卖一番,将南美的廉价白银收购后,平价卖给大清帝国,双方获益。另外在现在的大清帝国,奥匈帝国的克朗是第二货币,毕竟双方关系亲密,币值稳定,兑换简单,携带方便。

    大清帝国每年上万人次的公费出国旅游、学习等,大清高层和百姓的第一选择往往都是奥地利和德国,第二位的是英国和西班牙。

    毕竟一是奥地利的音乐、电影、大学等世界闻名,与同样科技发达、教育领先的德国同根同源、同语同俗,掌握着科技时代前进的主流节拍。

    二是这两个国家的制度方面都属于君主立宪制,更能被有君主传统的东方人接受。相比之下,政治、经济方面也比高度自由资本主意的法国与美国,更能被大清政府高层所认同。

    英国本土虽更加富饶、强大,但英**队毕竟入侵过大清帝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双方百姓心中多少都有点格格不入。

    如不是这些年满清政府的政治觉悟够硬,坚决制止那些不该出现的声音,弄不好双方的矛盾有激化的可能。

    日本,不论是大清政府方面还是百姓个人,那原则上根本就从没考虑过,一个世界三流科技小国家,小小的岛国,你有什么资格让我认同你的所谓学历、教育啊。

    所以奥匈帝国本土的矿业比重逐年的在下降,大部分矿业公司都陆续被皇室高价收购、整合暂时封存。工人被集中培训后,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享受皇室企业员工待遇。

    你说原矿主的资金怎么办,那简单啊,皇室专门拿出南非的部分金矿区的股份,让大家自愿限量购买啊。

    不愿意的,自己也可想办法解决,愿意的就成为皇室控股的企业内一名普通的大股东,每年享受企业分红。

    其中奥地利的油田、匈牙利的德布勒森油田、巴拉顿湖油田等整合成了帝国石油公司。暂时停止国内的石油开采业务,将主营业务面向国外,与荷兰、罗马尼亚、巴库的石油公司联手,开展合作业务。

    员工虽普遍需要出国工作,但双倍薪金,半年带底薪长假等高待遇,还是安抚了绝大部分员工,离开欧洲国家去中南美、殖民地工作的,还有什么海外津贴、补贴、困难地区补助等,收入就更高了。

    造成的结果就是基层员工受惠了,而企业的利润率相对不足。幸好这是相对的,石油产业在任何年代都是厚利的,看看后世西亚的土豪们大家都明白的,这还是大头被拿走的情况下。

    更何况奥匈帝国在石油开采、冶炼技术上,目前世界第一,否则退伍军人基金会下属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更高,怎么企业还盈利那么多。

    铁矿企业更是收购后全面停产封存,员工需较长时间培训整合后,根据特长分别流向退伍军人基金会控制的企业和新成立的特种钢铁集团公司、大众汽车公司、农业机械集团公司、工程机械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皇室为了平衡两国经济、解决就业和地方发展、保持企业间的竞争关系,都是各分为两个大厂区,分别在两国各地选址建厂,基本保证了公平的问题。

    煤炭企业也只保留盈利状况较好的大矿,待整合完成后,平均涨薪30%以上继续生产,其他的中、小矿停产封存。员工同样进行培训后,选拔出人才进入上述企业,其他落选的进入大矿继续工作。

    皇室的动作之大,魄力之足,当时在奥匈帝国国内引起巨大震动,这他妈的得花多少钱啊。但广大基层员工高兴了啊,现在成了皇室企业的正规员工了啊,工资待遇、福利等都有着明显的提高啊。

    至于私底下皇室为了筹集资金,完成收购和各地建厂,不但把南非的部分金矿份额拿出来了。甚至把一些珍贵的古董、文物等拿出来拍卖了换钱,也被有心人捅了出来。

    把不明所以的广大百姓,心底感动的不轻啊,大大提高了皇室在他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让皇室的存在,在广大奥匈帝国臣民心中彻底的稳了。

    这些企业,未来到底生产什么产品呢也同样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毕竟奥匈帝国原来讲求的是轻、重工业全面均衡发展。整体重工业生产能力相比德国、英国、美国等差的多。

    如探测、挖掘油井的钻杆、钻头、开采石油的磕头机等,其中三分之二就采购自英、德两国的企业。汽车、卡车的重要配件也有一半购买自两国的加工技术强大企业。

    为此美国、意大利等国企业还提出过抗议,可一句你们加工的东西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