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再起》第36章 大战

    皇储鲁道夫听取了张祥的建议,决定不首先发动攻击,始终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不断的完善着防御火力的配置,更多的储存战争物资,顺便让士兵了解、熟悉地形和手上的先进武器。

    他通过张祥的介绍,深深知道,凭借着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战争晚开始一天,胜利对他来说就更接近一天,稳赢的战役,着什么急啊,到时堂堂正正之师,推过去就赢了啊。

    他要求炮兵专家,将边境地带区域,人为分隔成一个个的小格子,提前为炮兵设置好不同的炮击参数,一旦对方进攻,炮群可完成快速、有效的覆盖和机动,在炮兵的对决中掌握绝对的优势和胜势。

    而且部分炮兵阵地要提前加固,用原木、钢筋、水泥等防护好,尤其是准备近距离执行斩首、支援、炮兵拼刺刀的重炮部队。

    一线防守部队和各个炮兵支援部队要用电话线联系起来,方便一线部队快速呼叫炮兵给予支援。

    根据前线参谋长的建议和张祥的参谋,他决定在战争开始后,整个部队的防线,将主动放弃最前沿一道沿河防线,撤至十多公里外的平原边缘,引敌入瓮。

    然后在第二道防线上用战壕、炮群、机枪海好好修理奥斯曼帝国主力部队,消灭其主力。

    待大规模杀伤敌有生力量后,配属在两翼的机枪汽车、机枪卡车部队,开始发动反击。

    争取快速冲垮敌方两翼防线,冲入敌军后方,截断残敌撤退的通道,两翼的其他部队有序跟进,最终完成对敌军的合围,打一场轻松愉快的歼灭战。

    边境战役后,奥斯曼帝国再想筹集这种数量的精锐部队就难了,进攻也没必要太快。

    全军部分主战部队整体推进,要给奥斯曼帝**队集结的时间,然后不断在野外进行会战,消灭其有生力量。

    直到奥匈帝国大军,出现在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外围,完成陆地上的合围,掐断城市供水等,逼奥斯曼帝国要么出来交战、要么割地赔款。

    至于张祥私下提出的,搜集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富豪准确资料,也被皇储高度重视,毕竟想当个合格的统帅,没法给下面的士兵带来大量财富可不行,否则谁为你玩命啊。

    但皇储没准备打周边地区富豪们的主意,而是让重点搜集伊斯坦布尔地区的,毕竟那里更为的富饶,是奥斯曼帝国的大本营和菁华,富豪扎堆。打草惊蛇的事可不能干,免得吓跑了到手的兔子。

    战役规划有了,现在就是尽可能的做好准备,集结兵员和物资等,野战医院也要提前布置,不能进入敌方大炮射程,也不能离的太远,免得关键时候指望不上。

    幸好奥匈帝国的参谋群体还是非常合格的,严谨的有,点子多的、头脑灵活的也有,这就是大好事了。

    看的大清领事馆派出的几个观察员,目瞪口呆,仗还能如此打的啊。然后就是大练兵了,大多数士兵需要熟练掌握自己手中的先进武器,这多少牵扯个习惯问题,急不得。

    加上新武器的使用,带来的战法、战术改变,需要大量的弹药进行实战射击等消耗,让大家准确了解武器性能,根据武器性能制定合适的战术,更不能急了。

    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后勤的有效供给,马匹和骑兵虽大量裁减,但各种车辆和火炮等重装备的投入剧增,总体的后勤压力并没有减少多少数量,而因为车辆需要维护,配件的种类等可就多了不少。

    两大影视集团受邀,派出了几乎全部摄制人员,带着器材早早进入各支部队,不断的拍摄战士们的生活、训练等内容。

    他们的进入,更极大的振奋了基层官兵们的训练热情,整个部队的精气神都逐渐提升到了顶点。

    1892年8月7日,18万奥斯曼帝国精锐部队、4.5万法国精锐志愿军,在600门各型大炮的支援下,雄赳赳气昂昂从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地区边境,架设浮桥,强渡萨瓦河。

    准备要么与奥匈帝国主力展开会战,之后再攻向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以及日后占领维也纳地区。如果奥匈帝**队避战,那就只能一路a过去了,逼得奥匈帝国主力提前展开会战。

    奥匈帝**队主动让出了河岸防线,全身而退,退往身后的平原地带,列队迎敌。奥斯曼帝**队指挥官根据经验,还以为是奥匈帝国准备开始正面决战呢才让开了距离。

    这正合他的心意啊,他指挥的军队有着绝对的数量优势和他认为的火力优势。那还说啥呢,毫不犹豫率领着22.5万的联军主力全部过河,列队后,推着大炮扑向远处的奥匈帝**队。

    张祥这时站在皇储鲁道夫身边,拿着望远镜远远看到这一幕,笑的很开心很开心。现在就看,待会的反击能否把敌人都装进去了,拴狗胜啊,真是太舒服了。

    皇储鲁道夫看着黑压压的敌军、密密麻麻的压了过来,本还有点小紧张,毕竟他指挥的军团,只有8.5万一线大军和2.5万的炮兵、汽车兵啊,而敌人呢,是他的两倍还多。

    但看到敌军主帅的应对方案和张祥的奸笑,彻底的镇定了下来,胸有成竹的开始和张祥互相调笑起来。周围本有点紧张的参谋们,那也是开心的笑了,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啊。

    待奥斯曼帝**队,气宇轩昂的大多数进入炮击范围,列队调整,把大炮拼命往前移动到奥匈军队大炮射程内时,皇储鲁道夫看看张祥,看到张祥微笑的对他点头,皇储大喝一声,

    “命令,一号作战计划,反击开始”。

    “是,殿下”,众多的作战参谋齐齐的摇响了手边的电话,齐声对电话另一边吼道:

    “殿下命令,一号作战计划,反击开始。”

    “是………炮击坐标………”

    1100门75毫米及以上早布置好的大炮按照作战计划,开始了怒吼,第一目标是对方的主将、帅旗和各炮兵部队;第二目标是敌方的骑兵部队。

    奥匈帝国的,本排列的整整齐齐的数个步兵方阵,得到命令,开始快速、有序退入身后的战壕和战壕后的战车内,海量的机枪开始架设起来,迫击炮等步兵支援武器也做好了准备。

    列兵阿尔卡,是来自匈牙利加里西亚地区的农村孩子,正宗的斯拉夫人。本来贫穷的家庭,是根本供不起他上学的,得益于帝国强制9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他得到幸福的学习生涯。

    因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能讲三国语言(俄语、匈牙利语、德语)考上了当地一高。但这时,家庭供不起他了,他只能自谋生路,要么帮家里种地、要么打工,要么参军。

    不满足农村贫穷现状的他,毫无疑问的首先选择了当兵。

    但在奥匈帝国这个年代想当兵,可是异常困难的。大家都知道军队薪金高、福利好,退役了,还能每年得到一笔远超普通工人薪水的皇室退伍军人补助。

    在个别大区,竞争是异常残酷的。当兵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甚至普遍高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而经过内部选拔,真正优秀的军人苗子,也会很快送入各大军校,拿着高薪,先免费学习。

    幸好,加里西亚是少数族裔聚居区,大量百姓和政府高层的关系并不融洽。内部的竞争没那么激烈,17岁的阿尔卡凭借着强壮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语言天赋被选上。

    经过半年的苛刻训练,以优秀的评语分配到匈牙利第三步兵师,并作为后备苗子,适应半年军旅生涯后,将进入下一期保送军校,重点培养的尖子之一。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阿尔卡很感谢祖国、感谢军队、感谢皇帝陛下,没有他们,这个社会象他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哪有出路。毕竟周边各国百姓的生活,他们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但这时奥斯曼帝国准备入侵伟大的祖国,匈牙利五个野战步兵师中的三个被调往前线。作为第三步兵师的一员,阿尔卡既兴奋又担心,他从战友的一些话里,知道了国家的准备情况。

    比如,同一面皇旗下的奥地利也派出了两个精锐步兵师、一个军团重炮师、两个独立重炮团,从其他不参战部队抽调了大量的汽车兵、机枪手、医护人员,连海外州也派出了5000的精锐步兵。

    加上匈牙利的一个军团野战重炮师等,各种大炮就有上千门之多了,幸好皇储弄来了海量的卡车和小汽车,要不然麻烦都麻烦死了。但作战主体的一线步兵呢,怎么算也不到9万人吧。

    要知道,奥斯曼帝国可是超过20万精锐一线步兵的啊,听有的战友们说甚至超过30万大军。9比20,我们能打赢吗。

    何况正面的防守,只布置了3个师,4万来人。他的心里真是没底啊,也不知道皇储和那些参谋们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呢。

    也不知道第一师、第二师、两个骑兵师和一些战车连,作为军团反击的主力,他们不担心吗海外师倒是运气好,分成三部分,作为预备队,前面顶不住了,才需要他们上。

    看着战友们小心的低头摆弄那些机枪、迫击炮,有的战友神情自若抽着烟,哼着小调;有的也有点小紧张,向着远处被炮击的地方张望,或回头看着身后的炮兵发射阵地发呆。

    身后的动静实在有点太大了啊,阵阵风将发射烟的硝烟味吹到了阵地上,让大家都不由的咂舌。阿尔卡不由的握了握手里的新式步枪,感觉到上面冰冷的钢铁气息,竟镇定了下来。

    奥斯曼帝**队和法国联军,一下子被密集的炮火打晕了,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损失惨重。在阵地最前沿高达300门大炮的重点轰击下,奥斯曼帝国的元帅和帅旗最先倒下。

    奥斯曼帝国的元帅,在护卫们拼死掩护下虽没当场死亡,但已经不知是被震晕了还是被护卫压晕了、反正不醒人事了,身边的高级将校们同样遭受了灭顶之灾,顿时群龙无首起来。

    三轮炮击过后,联军的炮兵还没布置好阵地,就完全失去了还手能力,炮兵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大量成建制的死亡。

    其他联军士兵也还没缓过神来呢,怎么奥匈帝国的士兵撤退了,有的在军官号令下,敲着鼓开始列队前进,准备冲锋,大多数则慌乱的四处找长官,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命令呢。

    皇储鲁道夫在望远镜中看到这一幕,知道彻底的稳赢了。

    下令后面阵地发不上力的所有大炮进入前方预定地点,其中原本一线的300门大炮继续盯着对方的炮兵,敢去摆弄的就收拾;其余800门大炮按事先规划好的格子全力优先攻击对方的骑兵部队。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已经不能称之为战争了,成了明显的屠杀,奥斯曼帝**队和法国联军是彻底的胆寒了。奥匈帝国的炮兵也开始重点攻击敌人大规模集结的部队,其他的就轮流修整了。

    但奥斯曼军中部分悍勇者,在这个年代军人的荣耀驱使下,使得他们不能无令后退。于是他们鼓起勇气,迎着炮火向着前方敌方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可歌可泣的冲锋。

    奥匈帝国的许多军人和前线的摄影记者,其实也惊讶的发呆啊。“靠,真是大场面啊”,战争还能这样打的,太欺负人了点吧,幸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