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古绝今一樵夫》卷一 第一章:法生因缘

    第一章 法生因缘

    一我要上学二人之挂怀三好自许的和尚

    四和尚为何不走呢五和尚哪儿来的这么自信

    第二章 子曰书言

    六此刻若坐课堂七你看这样行不行八喜欢背的书

    九夫子之道如是乎十所谓读书误人

    第三章 月色迷蒙

    十一为什么十二不知身在何地了十三走着走着

    十四走啊,走啊十五直接就坡下坎儿

    第四章 箫笛于喁

    十六去吧,去吧十七女儿愿意十八来段喜欢的曲子

    十九先慧后能,故名慧能二十观音菩萨呀二十一逝者逝矣

    卷一

    第一章 法生因缘

    一我要上学

    “ 我要上学!”

    龙山顶上,已满十一的慧能放下柴梱凝目山下久久之后双手攥拳,仰面向天,倾力一喊。

    “我一定要上学!”

    身寄父亲远离庠序遗愿的慧能又屈身憋气,一字一顿……

    少年祈愿,旷邃蓝天当然听而不闻,飘逸白云岂会视而有应,四月明丽的阳光虽一派暖暖的热抚,却非着意的多情。只身后高头些许的峰峦,不但一如既往厚重的簇拥着已临崖而坐的慧能,且还暗托草木沙沙,柔传大山深沉的牵挂;殷嘱百鸟婉转,絮语大山连心的慰宽。不仅如此,大山更以它实实的高度,将小慧能情之困顿,心之苦闷,由近及远带上广阔,引向无垠~~

    目之所及,山下青绿稻田果林一览无余,相嵌于中的人家炊烟袅袅,点缀其间的渔塘白光莹莹。仟陌之旁,乡邻劳作的身影依稀可辨;竹木荫处,鸡鸣狗吠的亲疏仿佛有闻……

    家乡的一切,那么的熟,那么的亲。每一方田,每一块地,每一棵大树,每一株花木,每一个泉眼旁的每一处院落,每一道溪流边的每一条小路,还有,还有林子里每一阵如期的鸟鸣,山峰上每一片可待的雾云,更桑梓里每一个血脉千丝万缕相连相关的乡亲。身,不管在哪里;梦,无论在何方,家乡一切的一切,都在眼在耳在心在魂哪!可人,却又总是不甘于中安享安化这如白驹过隙忽忽的一生……

    看不见的远处,有热闹的集镇和更为繁华的县城。如加放眼,天地溟朦之中,无数人间的故事虽看似与己无涉,却又真实相关的发生着、演绎着……

    若再思跃青空,骋目四顾,还真如庄老夫子所言了,这个日月作璧、星光珠衬、云雾化仪的锦绣大地,只一小小蜗牛而已,其须角之上人一生那点切切的得失、悲喜、是非、善恶等等等等挠心之事之思,不但一片混沌,更是不值计较了……

    人,逆旅百年,于亲亲家山家园寓形寄神,逍遥身心,不仅是匆匆一化的人生真谛,且更局促生命自在的寥廓之域吧,那学上与不上,书读与不读,又何关紧要,更何所差别呢

    ~~百年忧烦识字始,庠序误人彀终生,工耕渔樵蜉蝣寄,安时处顺逍遥人。

    曾于老家范阳读书遂志,却又生生遭陷远流岭南偏僻的已故父亲,在生命苦乐彻腑的反刍之后于自己身上,不仅深寄了他人生的醒悟,更是认定上学读书之途,即便始心获知明理,也极易在“今之学者为人”的官民庠序一路之中求珠得椟。况万化天地间,转瞬百年里,还有什么知识和道理比安享安化一己过隙生命更有价值的呢万般无奈的生命途中,只要庄子在心,便是人一生苦乐逆顺在己的捷径了,那学又何必上,书又何须读呢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也曾志向高远,也曾苦读苦考,直至鬓发始白方省百年名实之境的外公,那“倒置之民”幡然的悔痛,当然于父亲深思熟虑的决断,更有了信念不移的坚定……

    二人之挂怀

    人之挂怀,各有不同,乡野城廓,草民有草民难解的内里疙瘩;禁宛宫阙,帝王有帝王的九曲权衡。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也就是小慧能在岭南新州龙山顶上深心两难的时刻,那煌煌长安翠微宫里已强烈预感来日不多的大唐皇帝面对陪住身边的玄奘法师,却在为相知太晚,不能周全“广兴佛事”而喟叹……

    可就这位此时满心存憾的帝王,两年之前,还严厉诏斥要臣“倾心释教,为亡国遗风!”其中坦言“至于佛教,非意所尊”的话音犹存,却去岁之中,他就心悦诚服为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亲撰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命有司抄写法师所译经论,颁赐九州流行。不仅如此,他更为玄奘一句“功德饶益,度僧为最”的应答,诏度了一万八千五百僧尼于天下州寺。一代明君的心境,千古帝王的志意,今是昨非截然的陡转,还真有值人深思的所在吧~~

    或许,太宗于玄奘甚深的识见所折服,对释教由疑而转信

    或许,帝王于佛法态度根本的嬗变,有其生命渐衰的往生之寄

    更或许,人于生命极地的身临其境,那于人于世的观感,才有了之前难达的深省……

    佛法看空世界的缘起之意,有如黄钟大吕,是否于人振聋发聩,不仅有赖演奏之人,或更取决闻者于生命所感的里外疆域吧人中翘楚的李世民,若能自觉早达生命极境,那百年熠熠之光,或会更加饱满,更加炫丽,也是未可知的吧若是如此,其临终所悔,还真有其雄才大略未臻至境的遗憾了。但他颁流九州的玄奘之音,诏度天下州寺的承法之举,何不也为大唐辉煌的全面展开和延续,有尽了其最后的一点心力呢……

    ~~天下佛事,兴在帝王,亦兴在佛法有人和得人吧。当年玄奘只身西行,曾被五印度诸宗大乘信众共尊为“大乘天”,也被各派小乘徒众同敬为“解脱天”。其修其行其言,人并敬之重之,可见只要法印在心在行,大乘小乘都是有佛之乘,从根本上都不误佛法的度己度人。而五印度那明争暗斗的十八国王,更是为中土玄奘的人品和才识共所仰望,以其身临境域为荣为耀,去国远归为失为怅……四年之前,法师东归之时,太宗与之一晤,也曾力劝其还俗参政……可短短几年时间,一代帝王便与佛法深深结缘,更与玄奘幽幽知心了,这又是何等奇妙的事情呐!

    玄奘大师眼下当然如日中天了,但佛法慧命,总是要靠来者不断有续,且发扬光大的吧。夫子曾曰:“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古贤又云:“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野”。这不,此时此刻,一年轻和尚正匆匆朝龙山顶上赶来,只不知他是要去深山崖窟寻师问道,还是志在佛法不弃穷乡僻壤,更或为了不负唐皇度僧难得名额而不辞劳苦,暗暗荷担了于草野广觅来者的希望重任……

    总之,当他隐隐听清慧能呼号的心声之时,远远看清慧能临崖危坐的剪影之际,一种莫名的心动使他放缓了脚步,然后决然转向,渐渐走近了慧能……

    三好自许的和尚

    “阿弥陀佛!打扰了。”

    慧能的身后,和尚已静静立了好一会儿了。

    “师父,是不是山道不熟”

    身心正难自拔的小慧能闻声虽是没有回头,但应答却也不失内里于人有所眷顾的热忱。

    “阿弥陀佛,该是小施主问道贫僧的吧”

    ~~好自许的和尚!

    不知为何,稍为醒事以来,小慧能对佛法就有一种固执的不信。在他看来,佛法千虑以求人天福报,万劫以修西天极乐,生生为此执著,世世却落飘渺。此舶来之道,何及倏忽生命于万物一齐境界之中安化游心以笃实百年的庄子之明,因此不但没有回首起身,内里更是陡起不屑,于是便脱口而出明显的讥讽之辞了:

    “‘无思无虑始知道’,道又何问之有”

    和尚闻之,虽是一愣,却旋即莞尔,并内里更开始为之实实动念了。而此刻小慧能的目光不仅依旧停留天际,且那思绪,已是有些愤愤了~~

    佛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世间好人,为何总在吃苦受累和遭罪而多少恶人、奸人、无德无行之人,却每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鲜见天谴**,那所谓的不是不报,只时候未到之慰,真的是自欺欺人吧

    佛说六道轮回,生由修行,可那钱窝里的为富不仁,权位上的荼毒百姓,不知是轮回道上人于善报的刻意挥霍,还是对前修隐忍的恣肆杵为人已善行善报了,可那善善之缘,人又何以不保,更自弃自毁

    佛祖法力无边,菩萨救苦救难,可正直父亲的际遇,乡邻好人的不幸,更世间多少善良忠厚、刚直方正、笃实有信之人的种种恶运,那法眼恢恢的佛菩萨,又保佑了谁,慈悲了谁……

    一想想这些,小慧能虽对虔诚信佛且多拜观音的母亲和乡邻无有多言,但对佛菩萨及僧侣们,却是从心底难以亲近了,更况此时此刻呢……

    四和尚为何不走呢

    白云远飘,日头渐高,山顶阳光火热火热的照着,青草树叶翠绿翠绿的亮着,草花刺花树花艳丽的开着。熏风轻漾,蜜蜂翩飞,鸟儿沉醉……

    好一会儿了吧,慧能一念回神,怎么没感觉和尚离去的动静呢于是不由回了一下头,只见一年轻僧人稳稳趺坐于后,正若有所思的看着自己呢。

    “还没走啊,师父。”小慧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是啊,和尚为何不走呢

    人,就是那么不可思议,百年相处,终是陌生,而有时路人的一句话,一声叹息,一个动作,一眨眼神,甚至远远一道背影,一缕琴音,都可能使人与之莫逆一生。当然,此中世间一切有形无形的羁绊,全都无碍人魂魄以求的企踵延颈更实实与交的切切愿心了。之前小慧能那一声由内的呼喊和仿佛化入大山的沉静剪影,一定是深触和尚某处的不意了吧,此灵明或许的感应,人又怎会轻易放弃,更况小小年纪刚才那句叫人尴尬,却又令人不得不有所叹服的应对呢。

    “对不起,打扰了。”和尚实心实意的说到:“小施主,方才上山之时,听到你我要上学的大声了,那是你的烦心事吧”

    慧能听了,心里一热,盯着和尚认真看了看之后,还是回头将目光飘向了天际。

    和尚虽受冷遇,但内里却更生感慨了,人有思想且性情倔犟,当然是能有所作为的可贵品性了,但于庠序仕宦之途,还真鲜有平顺的吧想想自己的入佛经历,年轻和尚面对这个任情任性的少年,于是开始非常自信的挑起了话题:

    “人能如愿上学,当然是一种造化,若不称心,也未必有远一种更好的人生。世上虽谓‘学而优则仕’,但其中的惬志却是很难操之在己的吧人即便有跃龙门,若秉性方直认真,那仕途于心的煎熬,不是每个无改初衷的人都能挺得过来的吧或许,随缘无须上学,并尽可能为身边人做点实事,不仅有印儒之真正精神,且还会有更好的生命过程,也是未可知的吧”

    慧能听了,心里颇感意外,这和尚所言,还真有点儿与众不同,但他还是不愿与之答理。

    “上学求知,确也一途,但今人开课,多着学之为人,鲜有释人内里关切的至广至深。且天地无涯,人命有期,沧海一粟,所谓知与不知,又多少分别况于倏忽生命而言,何为有知,何为无知,古今智者,多有明鉴。不必为人而上学,或更易安顿身心,更能实现一己的生命吧”

    见慧能不应,和尚于是紧接。而慧能听到这里,心里已是有些讶异了,但在迅疾回头看了和尚一眼之后,还是不肯开口。

    静静山崖之旁,慧能执意的沉默,和尚一时的缄口,那僵持不动的身影,仿佛融入了大山的风景,但人内里较劲那精神的韵致,又岂是无心风物所能相题并论是的,有些难堪的和尚以为话不投机是准备起身走人了,可小慧能刚才回望的那一眼,却又使他有些欲罢不能。那一瞥虽电光石火,但在和尚有所存望的心里,还真显现了可期可待的无限风景。于是,和尚闭目沉思良久之后,决心试试最后的努力:

    “小施主,功名与百年自在,富贵与生命安宁,熟轻熟重更人生如梦,万法缘生缘灭,小施主深具慧根,于思维甚深之处,想必定有洞明。且百年之期,目之所及皆是大开的书页,事之所遇更是铭心的文字,天地微尘化雨化雾化云还是有化七彩虹霓,惟由因缘缘因吧那庠序之途,于心性高蹈之人,未必是学之捷径。人若有悟生命,一切想学,必具坚牢之基;一切所学,更有真实妙用,小施主,可否先随贫僧学佛呢”

    “随你学佛!”

    几乎已有心动的慧能,突然起身冒了一句之后,径直背了柴梱急急下山去了。

    五和尚哪儿来的这么自信

    “阿弥陀佛!‘诸法因缘生’,佛待有缘人。小施主,你这一路可要走好啊!”

    渐高日头下,小慧能刚岀几步,身后便传来和尚庄严而又有些遗憾的音声。

    ~~佛待有缘人这年轻和尚哪儿来的这么自信呢……

    万法空寂,何缘之有

    人生皆苦,缘有何待

    六道轮回,无缘亦是缘;

    菩萨慈悲,却又无缘不求之人!

    佛祖法力无边,何必众生缘来缘去……

    对这套厌弃今生,远避现实,罪归过去,福寄将来,一切总有道理,万事难见着落的佛法,小慧能当下虽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思想情感上似乎与之有一种强烈排斥的格格不入,因此不但不愿着力去分明其中的表里原委,反以一时一事的管窥蠡测于之更怀一种深深的不屑……

    可是,人言上学读书,多以功名富贵,出人头地相励;亦谓庠序之途,乃人求知明理之路;或告多识几个字,于生存艰难之中,至少不会沦为自苦人欺的睁眼瞎;更况那佛法之传,佛经之念,也是须人识字读书的吧可这和尚倒好,却一个劲儿的反劝人放弃上学之念,且与外公和已故父亲还一个路数……

    父亲于为学,有生命磨难苦痛的教训;外公于为学,有人生尴尬实实的反省。这年轻的僧人,似乎于上学读书还有更广的视野,更深的见地,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儒言仁心人之固有,可人之爱人,却又惟由孜孜以学。

    道谓道法自然,可人之得道,又只在刻意远欲苦苦之修。

    世人求仁才得仁,修道方有道,那佛之不求、不学、不修更不究,岂又是浮光掠影者所能随意审悉看来,自己或许还真不太了解佛法和有知僧侣吧……

    此念一闪,虽是问题,亦是因缘。可再一转念,佛谓因缘,那教书的外公把私塾就开在家里,自己却无缘上学,这世上之事,又何缘之有……

    第二章 子曰书言

    六此刻若坐课堂

    转弯就是咫尺之近的家门了,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人虽辨不清具体所诵,但那抑扬顿挫的节奏不仅直直入耳,且实实的有些撩人拨人,小慧能多少本已平复的心绪,因此又有所波动了~~

    此刻若坐课堂,台上外公一定微闭双目,一派陶醉的吧而前后左右的同窗,有的当然摇头晃脑仿佛非常沉浸,有的定是着意挤眉弄眼更交头接耳……此中意之所畅心之所逸,相较林中静谧,山颠阔远,或另有一番兴致,更别开一种层面的吧而课间课后小伙伴儿的忘情嘻戏,更不时问题见解相异面红耳赤的争论,共同志趣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议等等等等,又岂是孤独山道中,寂静密林里所能经验,所能体味人若没有如此庠序的经历,那百年生命的过程,是不是亦多有常情的欠缺,更存终身的遗憾呢

    想到这里,慧能背上柴梱,又鼓起了到家定要不管不顾开口的决心和勇气……

    ~~“回来啦!”

    一同的三娃,虽是告知慧能又舍不得离开林子了,但时近晌午更火热的日头,还是叫李筱芸明显有些牵挂了,当正要出去张望人还未走出堂屋时,却听见慧能已进院门的动静了,于是赶紧拿了早准备好的茶水和脸巾衣褂急急出屋搁好之后,又迎上前去帮儿子安放柴梱……

    “我想上学读书,妈妈!”

    慧能抽身之后,低头绷脸,语气坚定。

    “先喝口水,擦擦汗!”

    望着满头汗水更衣衫湿背的小慧能,李筱芸着实有些心疼。

    “妈妈,我想上学读书!”

    慧能动也不动,好像打定主意要与母亲较劲了。

    ~~面对渐渐长大的慧能,李筱芸越来越觉着有些委屈孩子了。虽然,她也理解已故夫君不让上学读书的深因,更是默认父亲于之的坚定,可心里还是觉着这事儿好像是哪儿有些忿道了,但她又实在理不清、说不出个其中的子丑寅卯来,于是每每在慧能发生此类状况之时,她总是有些不知所措,更内里充满了矛盾……

    这次也不例外,在给慧能默默脱下湿衣递上茶水和脸巾之后,她只能又去求助父亲了。

    七你看这样行不行

    “一会儿好好给外公说。”

    告知了父亲,又赶紧从后院跑回来的李筱芸边给慧能擦汗,边轻言细语。而刚给换上干爽褂子时,老先生已领着几个学童来到了前院。

    “慧能哪,天都这么热了,以后别在山上呆得太久好不好”

    老先生既是心疼,亦是理解,更是有所安慰的过来把手轻轻放在慧能的头上。

    “外公,我想上学读书。”

    小慧能低头使劲儿拽着衣褂,语气明显少了点儿方才的倔犟。

    “乖孙给个理由好吗”

    老先生声音和缓,态度平静。

    “上学可以识更多的字,自己读书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

    不知怎的,小慧能的眼里此刻已是噙满了泪水。

    “乖孙,你看这样行不行,这几个小子是我这儿最好的学生,也是你平时最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儿,你考也可以,我考也可以,看他们上学读书能比我们慧能强多少。如果他们明理真超过了我的乖孙,明天开始,你就来上学读书。要是你觉着他们不过如此,那还是得听妈妈和我的,不!是听你过世父亲的,好吗”

    ~~过世的父亲在慧能的心里,既是那么的模糊,又是那么的清晰。三岁失怙,人当然记不清父亲的模样了,但这几年每每为了上学读书偶动念头并向外公提出要求之时,父亲便山一样立在慧能的面前了。你虽说不准他的音容笑貌,但他那厚重的威严和关爱的真切,却总是叫人不得不实实的面对更深深的感念。因此,已是满脸泪水的小慧能望着外公,好一会儿才默默点了点头,算是认可,算是同意了。

    “门口的白花桃勉强可以下嘴了,乖孙,你领小伙伴儿去尝尝鲜,记住,一人只能摘一个。”

    老先生此话刚落,早一旁耳朵支棱的几个孩子听了便一下高兴地叫着、闹着,并立刻拥着慧能一起朝院外走去,而慧能却几番回头,一望再望已是转身低头的外公……

    ~~“去吧,去吧!”

    目光一直没离开儿子的李筱芸,当然深悉父亲此举的用心了,于是便对慧能挥手示意并与之进一步的安慰。他相信,父亲会有办法的,小慧能更是懂事的。

    八喜欢背的书

    “我这个个儿大!”

    “我这个有点红了!”

    “我这个长得特周正!”

    ……

    眨眼功夫,几个孩子边啃着六、七分熟的桃子,边大声嚷嚷的回到了院儿里。慧能双手摩挲着那即便熟透也十分硬朗的白花桃虽不言不语,但神情已明显松快了许多,毕竟还是孩子。

    “秀才们,过来,我要考考你们最喜欢背的书。”

    老先生似乎胸有成竹的大声招呼着,而李筱芸帮孩子们在树荫下坐好并让慧能紧挨外公之后,又赶紧去忙自己的了。

    “敬修,你先来!”待孩子们一抺净嘴唇,老先生便发话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停、停!为什么总喜欢背这一段”

    老先生打断了身体强壮与慧能同岁的敬修。

    “回先生,先生不是常说,天下大同应是读书人的理想吗”

    “可今大道既隐,又岂是人能回天”

    老先生此时格外的有些感慨。

    “先生,只要现在好好读书,长大科举入仕,就能为大同社会的最终实现尽一分心力。先生不是还常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为孔门的真弟子吗”

    老先生笑笑转头慧能,慧能低头不应。

    “先生,我更喜欢孟子所言!”比慧能长两岁的徳仁不待老师点名,倏地站了起来背着双手,紧接朗声高诵:

    “‘舜发于畎亩之中,传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打住,打住,你说说”

    老先生笑笑伸手示意。

    “先生,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学生每天背这段,是要自己记住虽出身贫贱,但只要胸有大志,刻若用功,将来定能堪当大任流德播芳,不负平生!”

    “说得好啊,可……”

    ~~“爹,都过时辰了,先让孩子们开了饭再说吧”

    这时从厨房匆匆过来的李筱芸不管不顾打断了正准备展开话题的老先生。

    “行,那就先开饭!”

    老先生心知肚明,女儿更是在心疼慧能。也是,上山爬坡,下山负重,天亮那点吃食在人肚子里挨到这会儿,恐怕谁都不好受了,何况是孩子!

    “开饭了!”“开饭了!”……

    刚才还正襟危坐的几个小子顿时雀跃而起!

    九夫子之道如是乎

    午饭之后,望着同窗因早早放学而欢天喜地渐渐散去的背影,敬修、德仁、志勤等几个被留下的孩子虽有点儿不太高兴,但还是乖乖回到前院,老老实实的坐了下来。

    “志勤,你来吧!”老先生故作严肃,以镇孩子们的不满情绪。

    只大慧能一岁的志勤,听到老先生点名,一边慢慢起身,一边用眼偷偷梭巡慧能,当与慧能明显求助的目光相碰之后,一下抖擞精神,把平日遇事满不在乎的劲头更是打起了十分:

    “先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慧能兄弟乐于求知,先生强拒门外,小的不愿上学,先生却费尽心力,请教先生,夫子之道如是乎”

    虽然老先生早已习惯这富家子弟不时的油腔滑调,但此时此刻却有些不快了,于是绷着脸想了想说到:“‘功祟惟志,业广于勤’,我受你家大业大的父亲重托,当然不敢耽误你的前程了。你是不愿上学,可书照样读得不错。你说,你是为求知读书,好知读书,还是为乐知读书”

    “回先生话,都不是,我是为父母光宗耀祖的面子读书,也是为先生的辛苦读书。”

    志勤虽是有点打蔫儿泄气了,但当瞥见慧能盯着自己的目光明显有些失望的样子时,一下又打起了精神:

    “可是先生,慧能兄弟是真想上学,且比我更能读书的吧”

    “何以见得”

    老先生当然是明知故问了,主要是想借此为难一下志勤。

    “平日先生老夸我书读得不错,其实,这里面多有慧能兄弟的帮助。就说做对子吧,凡是得到先生赞许的,几乎都是慧能兄弟的功劳。前几天先生出联‘登上龙山,方见山外有山’,我的‘直跃青冥,须借云端之云’,先生说我志向奇崛,有透尘风骨,却不知那是慧能兄弟的襟怀。慧能兄弟当时还有一联‘会心简书,更知书里有书’,先生,这是不是足见慧能兄弟读书之志卓尔不群先生,你就应允慧能兄弟和我们一起来上学吧!”

    志勤一改平时嘻戏口吻,还不惜贬低自己来帮助慧能。

    志勤所言,还真深深触动了李有禄这做外公的内里之隐,因为这个世上,还会有谁比他更清楚慧能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呢那过耳不忘的记忆,那一点就通的灵性,但不也正因为如此,才是他决计要遵从过世女婿的遗愿,铁心不让慧能走上庠序之途的吗那内里常常由之纠结的丝丝缕缕,这时更叫老先生有些百感交集了,因此不由双目潮泛之中,默默将小慧能拥入怀里久久不语……

    一旁的李筱芸见状,便悄悄示意围坐的孩子们起身还家了。

    十所谓读书误人

    人,小时候喜欢读书,且能读书,并不代表将来一定学有所成吧即便为学才高八斗,但不为人用,更不愿屈膝折腰,人再有学问,也是不能换饭吃,当衣穿的吧

    所谓读书误人,不只是说仅会读书难求温饱,或更指读书这看似鹏程万里的通天大道,却极可能是一条实实引人虚耗年华且叫人噬脐莫及的不归之途吧……“误攻文字身空老,却返渔樵计已迟”,那字里行间,凝结了多少所谓成功书生更读书一事无成者的深悔巨痛啊!

    工耕渔樵,俗世中是苦点累点,甚至贱点,但与庠序之途带给人那身心不可逆转的妨害相比,还真不算什么了吧其个中滋味,惟有切身经历了,或才有深痛的悔悟吧人生百年,心苦为最,一切本就万难如意之中,人又何必为那些个虚名浮利更如幻妄念自添不测的磨难更内里的煎熬呢工耕渔樵自食其力的身安心安及知足常乐,无知无识不思不虑的天然怡然更淋漓痛快,或才有百年无奈之人真正的自在逍遥吧……

    想到这里,老先生拥着小慧能不由自言自语:“人‘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世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里那生命审视中的一叶障目,不知……”

    “可是外公,庄子广阔的视野,深刻的觉悟,不也是读书读岀来的吗不识字,不读书,又哪来于人于世的透彻呢”慧能已听出外公的意思了,于是刻意打断轻声质言。

    “慧能哪,这其中的道理,外公真不及你过世的父亲说得清楚,但你是知道的,正因为庄子无所不及的深索,才得出求知有知于做人自在那不可逆转的妨害吧人之求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更况‘为知在毫末,而不知大宁’呢这种舍本逐末为人而学的执迷不悟,真的是有负百年光阴吧

    慧能哪,你年纪还小,经事不多,但周围乡亲的生命状况,你不也是多有感慨的吗牧之童,樵之壮,田园之老,是不是凡是有远文字之人,大都比我等少存内里纷扰,多得生命纯粹快乐呢”

    “可是外公,人与人压根儿就不同吧人谓其苦,我谓其乐,人不遂意,又怎能自在开心呢”

    “是啊,悬梁刺股,有人还真可能于中回甘嚼乐,可古往今来,有几个读书人能实现初心的怀抱,又几人能有始终的怀抱呢

    慧能哪,你是知道的,庄子于人心的描述,虽是深刻具体,但最终不还是落在了‘日夜代夫前,而莫知所萌’的不可捉摸、不可把握吗,读书明理,怎就确定是你真心所在,真乐所依呢

    外公当年读书,你父亲当年入仕,后来不也成了我们噬脐的痛悔吗我们愿你工耕渔樵远离文字,真的是不希望你重蹈我们的覆辙,再历我们内里的至苦啊!”

    每与外公较劲儿至此,小慧能总是哑口无言,这种难以辩驳且无可辩驳的舔犊情深,虽是叫人心智有启,却也叫懂事的小慧能常感莫名的压抑,所以此时此刻,心绪难以名状的小慧能含住泪水,默默抽身,谁也不看,谁也不理,低头走出门外直向屋后山岭……

    第三章,月色迷蒙

    十一为什么

    ~~人生忧烦识字始……

    为什么,为什么外公一有闲暇,便捧书自乐

    为什么,为什么家家的供奉,唯师者并列天地君亲

    为什么,为什么村村都有仓颉的神龛,一年四季香火不辍

    为什么,为什么乡亲们那么敬畏人的识文断字更经伦满腹

    为什么,为什么稍有裕力的人家,一定要让后人读书上学……

    山上一隐秘的处所,树荫浓密但眼前视野开阔,于中抱膝而坐的小慧能满眼泪水,满腹委屈,满心矛盾 ~~

    出人头地芸芸众生,百年一瞬力求功名,不就是人不愿如蜉蝣般卑微和短暂吗这在别的孩子,外公是那么的支持和鼓励,可为什么对自己却视为洪水猛兽

    工耕渔樵,百年真正的无奈,生命何寄之有即便如此,于中上几年学,读一些书,又有什么不可,又有什么要紧难道父亲流放步步血泪走出的幡然,外公科场屡屡失意生命的反省,更千年之前那自诩逍遥,却温饱无恃的真人觉悟,都要让我独独领受……

    也是,自己虽没上学,但外公这些年来,一直在反反复复给读、给讲庄子;妈妈更是尽其所能,给灌输了不少的诗书典籍。自己除识字比小伙伴儿少一些外,所谓学问见识,又哪样不如他们,此又何异读书,何异上学……

    是的,鱼跃龙门,侍君食禄的庠序津途,压根儿提不起自己的兴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自己的心里,也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实实的位置。可当天地景物每每荡胸寡有言词的尴尬,世事纷扰屡屡缠人缺乏头绪的迷茫袭来之时,那必须上学读书的念头,又怎能不潮起潮涌逐人意绪更蚀人肺腑呢……

    思寻至此,心里更为难受的小慧能不觉起身朝山里盲目走去,好像那山的深处有一种抚慰魂灵更开解襟怀神秘的吸引,好像那不停的脚步可以走掉缠人的莫名苦痛更消解内里至深的纠结……

    十二不知身在何地了

    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久,不知走了多远,直至山里苍茫暮色肃穆迫人,无边林木寂寂惊心,小慧能才突然有所警醒!一怔之后,他不仅明白自己已是不知身在何地了,且内里深处更是陡然一紧~~

    大山昼夜相交之时,那万物的屏息,也就眨眼功夫,之后草木林莽便始呼白日炙烤所积了。此吐纳嘘出的音声,沉似龙吟,势如虎啸,森然瘆然,无处不及,对偶入重峦叠嶂的人客而言,其魂其魄,还真难不为怵惕惊悚!这对爱山山养的小慧能来说,虽不可能悸怖其中的虚张声势,但却深知这威仪背后于人实实的警示~~

    山里黑暗的降临,可是传说里的魑魅魍魉,现实中的毒蛇猛兽自由出入的良辰吉时啊!当然此刻小慧能那满心的委屈更纠结,便一下无影无踪了。在人生命实实的威胁面前,除此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吧因为生存不仅是人的本能,更乃生命的至高至真吧但是,这种生命的至高至真于寻常日子的平安平顺更生活的五光十色,其又有多少实际展开并演绎的场景呢…… 小慧能那善思的天性,此刻反是格外的多敏~~

    平安的生存,饱暖的生存,快乐幸福的生存,这层层递进更相互交织一体的生存于人有千条万条无限延伸的道路和扩展的空间似乎压根儿就没什么疑问的吧因为人心所求,一切皆有可能。但这看似的广阔于百年因缘之人,实际只一种海市蜃楼而已吧因为在人的当下生存之中,一己选择的道路和空间,又是那么的有限,那么的局促,人又为什么非要在无尽的欲求与或是必然的出路之间去做无谓的煎熬呢……

    早逝的父亲读书万卷曾雁塔题名,因而有得百年遂顺了吗

    外公识字车载斗量,因而有获生命惬怀了吗

    ~~小慧能一时虽理不清这中复杂的端绪,但他至少想明了一点,世上许多大字不识的人,其襟怀的通达并不见拙许多读书之人。他们于社会人生的困惑,多有自己更为直接的开解;于生命生活的意义,亦有自己更为质扑的感悟;而于百年的遂意和舒心,也许还有更为纯粹且更加自适的受领和体认。当然了,那字识多识少,书读与不读,更学上与不上,还真就不那么重要了。而且这里面,是不是本身就有人生无奈而安时处顺更深一层的相启呢~~或许父亲的遗愿是对的,或许外公和妈妈的坚持是对的……

    一念转换,已是完全清醒的小慧能顾不上明显袭来的饥渴和疲惫,立马快步登上就近的高处迅速判定了方位,又抬头看了看隐隐朝山里聚集的星点,更想着妈妈和外公此刻的焦虑,在顺手掰下一段好使的枝条以备打草惊蛇之后,便疾步朝家的方向奔去!

    十三走着走着

    风平树静,群峰安寝,星光值守,明月按巡,天地廓落之中,精神早已松弛的小慧能走着走着,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枨涌于心~~

    凝固的山涛林海里,流波的星光月色下,天空如梦如幻,大地如诗如画,一切安谧岑寂之中,自己好像是这静美天地唯一的心跳,唯一的呼吸,唯一的知觉,更唯一想要于之有所赞叹,有所见证的生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老夫子于中的喟叹,此刻突然直直闯入了人的内里。

    ~~此之大美,此中大美,天地为何不言呢……

    是于一切熟视无睹的麻木习性

    是独得傲然自乐的幽明不足道人

    还是经历了更大视野,体悟了更深意趣难以言之的沉沉缄默……

    不管如何,天地之知,人是比不得的,百年之中,能为天地大美融融相拥并切切感受,才是人之为人无上的快乐和幸福吧是不是人有此快乐和幸福,哪怕百忙一暇,百苦一瞬,也会因之活得温暖,活得慰籍,活得心神飞扬,活得魂魄安宁呢因为那大美之中,人不仅有一种当下难以言喻的情畅之悦,且更有一种永托身心于之浑然一体可以感念的终归之幸吧……

    目下之美,仅大块初夏弱水一滴而已,一年四季,一日十二个时辰,天地时时处处更给了我们多少意畅情逸,魂销灵寄的曼妙色彩,绝韵仪态呀!生而为人,若能于中会心融入且思之致之千年万年悠悠时光,千里万里荡荡空际恒享那壮阔之美,纤毫之丽,将是何等怡情慰心之事啊!所以人于万化一化之中安时处顺并以天地大美逍遥游心,不仅是绵绵百年最为澄澈的内里识见,且更是倏忽生命最为美妙的无憾之寄了吧当然此中那多识几个字,多读几卷书的汲汲之念,还真就是人忧烦自寻,欢愉自误了。可如此之美,天地为何无动于衷且不置可否呢……

    人,面对大美小美,定会心动神漾,即便无言,心必为呼之叹之,身必为舞之蹈之,此不亦是无言之言吗……

    天地大美天地不言之意人难揣度,但天地之子于美的感慨之至,回报之极,还真只能假之语,借之言了吧而此中人不读书识字,岂不也是于美多有惭愧,多有憾恨……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