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第902章 米国的建立(二十一)

    食物禁忌是这种设定主要形式。

    比如:绿教对猪肉的禁忌、印度教婆罗门阶层的素食主义。

    而每种禁忌背后,又都有着地理环境因素。

    绿教原始的游牧属性,而猪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印度恒河流域湿热的气候环境,不利于肉类的保鲜,就是这两种食物禁忌形成的初始原因。

    tz教徒们则在每年“复活节”前,有一个长达40天的斋戒期,被称之为“四旬期”。

    对于守斋之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能吃肉。

    然而,任何禁忌在理论上,都有绕过的可能,尤其在它跟人的生理需求发生冲突时。

    就tz教的斋戒来说,肉类被限定在了,所谓“热血动物”范围,鱼类则不在此范围内。

    这意味着,在tz教统治下的欧洲,即使你不喜欢吃鱼,每年最起码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必须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除非你能忍受吃素。

    每一种习惯,都是特定环境需要养成的,味蕾也是如此。

    比如,我国有很多,在某地人食之如甘露,比如京城的豆汁,外地人避之不及的地方性美食。

    如果出于z治或者宗j需求,使得全国人民在某一个时段,不得不选择的话,相信都有机会,成为全国性“美食”的。

    被送上餐桌的海鱼,有大半都是来自于,北大西洋的寒冷地带的鳕鱼。

    这些鳕鱼在被风干,或者用来自地中海的食盐腌制之后,成为了西欧地区,重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来源。

    顺便说下,我认为欧洲人之所以那么渴望得到香料,是因为香料,可以用来延长这些海中食物的保鲜期。

    其实纯粹从储存食物的角度,香料的需求,整体算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必须品。

    更鲜为人知的是,由于欧州人只对鱼肉感兴趣,那些国人可以用筷子和复杂烹调手法,做成美味的鱼头,通过会被制成鱼粉喂牛,间接为欧洲人的身体补充蛋白质。

    如果说,“河狸”是加拿大的国兽,那么,“鳕鱼”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英国人“国鱼”了。

    19世纪的英国人,在“听说下雨天,鳕鱼条和土豆炸着吃更配”后,做法简单、热量丰富的“炸鱼薯条,遂”遂成长为英国的“国菜”。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了。

    反正英国人在饮食问题上,也不是第一次被后世人们嘲笑。

    英国人当时所食用的鳕鱼,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北美附近海域。

    不过,帮助五月花号和清j徒,完成登陆工作的“鳕鱼湾”,并不是鳕鱼的主产地,

    让欧洲人大开眼界的鳕鱼产地,其实也不在圣劳伦斯湾,而是在“纽芬兰岛”东南。

    请看下图,这张能够显示海洋的地形图,图中标出了纽芬兰岛东南,有一块面积比之大一些的倒三角浅滩区。

    这一盛产鳕鱼的浅滩,被称之为“纽芬兰大浅滩”。

    在海洋渔业中,这片水深仅25-100米的海底高原,是如此的著名,以至于人们在称呼它时,甚至不需要纽芬兰这个前缀,而直称其为“大浅滩”。

    从渔业角度命名的话,“大浅滩”又被称之为“纽芬兰渔场”。

    海洋是鱼类的天堂,但并不是所有海区,都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温带大陆架海区,是渔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比如,在面积辽阔的南海地区,真正能够为渔民们带来收获的,还是那些岛礁周边的浅海区,特别是泻湖之中。

    阳光、土壤、水资源,是影响陆地植物生长的三要素,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动物结构,海中生物的生长,同样受这三要素影响。

    &nb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