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第760章 神赐之地(三十三)

    既然潘帕斯草原,还处在尚未开发状态,这样一片“荒芜”的土地,对于一个,还没有呈现出人口压力的帝国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其次,印加人即使想做一个拓荒者,那些生长在梯田中的作物,以及业已成型的一整套农业技术,特别是灌溉技术,都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很显然,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假以时日的话,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竞争的压力,印加人或者其它美洲原住民,未必没有机会,

    找到适应潘帕斯草原的生产模式,毕竟,相比亚马逊平原,拉普拉塔河平原的气候,要更容易产生农业文明。

    只是,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后,再做这种假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那些从旧大陆引入的人和动物,很快成为了这片草原的优势物种,并使得潘帕斯草原地缘特色,比之南美洲的其它地区,更加接近欧洲。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500年前。

    一望无际的潘帕斯草原,虽然让最初,寻找财富的西班牙探险家感到失望,但对于寻找新家园的人来说,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却是极好的。

    如果说,缺乏牲畜使得美洲原住民们,没有办法利用这片土地,那么对于旧大陆的移民,

    尤其是善于畜牧的欧洲人来说,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以“哥伦布大交换”的角度来看,后世在潘帕斯草原上,最成功的外来物种,当属“牛”了。

    仅在阿根廷就放牧有,超过5300万头的牛,将近1500万头羊,21世纪数据。

    潘帕斯草原的高草,养活了其中80%的成员。

    考虑到阿根廷人口,也不过只有4400万,将之形容为,站在牛背上的国家亦不为过。

    顺便说一下,大部分品种的“家牛”,不包括水牛、牦牛等,其在生活在野外的近亲,

    并不包括动物学家们,称为“野牛”而是“原牛”。

    野牛和原牛,都曾经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只是会根据生长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亚种罢了。

    比如生长在欧洲的野牛,被称之为“欧洲野牛”,生长在北亚的野牛,被称之为“西伯利亚野牛”。

    其厚厚的体毛,使之更适应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并能够与人类一起,跨越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相比之下“原牛”适用的纬度则要更低些,这使得它们并没有机会,自然迁徙到新大陆。

    与“野牛”相比,“原牛”与人类的关系,要亲近的多,虽然这种亲密关系的产生,最初可能只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被狩猎一些。

    在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一些,有将近两万年历史岩画,就已经留下了,关于狩猎原牛的岩画。

    不过在大约7000年前,被驯化的原牛,开始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扩散至欧亚非大陆的各个角落。

    这个时间点,使得当年迁入美洲的人类,没有可能带入家牛。

    事实上,在白令陆桥消失之前,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家畜只有狗。

    国人概括出来的:马、牛、羊、鸡、犬、猪等六畜中,也只有狗出现在了,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中。

    虽然野牛看起来,应该也有机会成为家畜,不过,在人口基数和文明样本,要多得多的旧大陆,

    也只是驯化了“原牛”情况下,实在是不好苛责,美洲原住民做得不够好了。

    如果说,盛产多汁牧草的欧洲,素以出产优质奶牛而著称的话,那么,依托天然优质牧场,

    放牧的阿根廷牛,让世人回味的,则更多是鲜嫩的牛肉了。

    在潘帕斯草原脱离西班牙殖民体系之后,这片草原诞生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