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第433章 河套之战(十七)

    朱元璋的军事天赋,在历史上可以排进前三,但是他的局限性也能排进前三。

    毕竟他没有读过什么书,知识面太狭窄。

    这就造成了大明王朝,与许多改朝换代的结果不同,明王朝的统一有其局限性。

    首先,它的控制区域上不及汉、唐、元,下不逮清,蒙古、西域始终以独立的面貌与明朝相始终。

    其次,元朝并未被真正灭亡,而是退居漠北。

    尽管为内部斗争和分裂所困扰,它却始终没有臣服于明。

    而且,传统意识中的正统标志——“大元”国号,在其退出中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在使用。

    所以说,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些类似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背景中,明朝的边防与对北元的关系交织在一起。

    蒙古自始至终一直是困扰明朝边境的头等问题。

    明朝的北方边境线,自始至终就是一条主要与蒙古斗争的边境线。

    有明近三百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明朝一直处于守势,而在明朝早期情况绝非如此。

    至少在对北方领土,特别是河套地区的控制上。

    明朝在从早期到中期,的确存在着一个逐步放弃的过程。

    具体而言,以洪武二年(1369)明军占领陕北为起点。

    中经洪武三年(1370)夺取宁夏。

    到洪武四年(1371)设立东胜卫,标志着明代对河套统治的开始。

    从洪武二年起,虽然河套地区的军事建置、军队配备、民族战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

    但是明朝对河套的控制仍维持了80年,有效地遏制了北元残余力量的反击。

    河套平原,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就不够重视。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卫、兴和卫(内蒙古兴和县)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撤向内地。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也先的主力能直接攻击大同,是因为他占据了河套地区。

    这样看来,在1449年之前,明朝已经失去对河套地区的控制。

    那么,明朝是什么时候放弃河套地区的呢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设立东胜卫,位置是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五年放弃。

    二十五年(一说二十六年)复设。

    永乐元年(1403年)东胜卫迁到河北(同时把周围的所有人民迁移到凤阳安置)。

    虽然后世对东胜卫的设立时间和地点看法不同。

    但是不迟于永乐年间,明朝就已经主动放弃处于河套的东胜卫是没有疑问的。

    同时,由于永乐造反,借用了原属宁王的蒙古护卫。

    后来为了酬谢他们,同时也因为撤销各王爷的军队。

    大宁卫迁到河北保定,将原来的大宁卫的地盘作为酬谢给了朵颜三卫蒙人。

    原来朱元璋设立的在北部的防卫线,是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这一线。

    大宁和东胜都没有了以后,开平卫独木难支,终在宣德五年(1430)内迁。

    从此,大明基本疆域彻底退到长城一线(不包括辽东)。

    而德胜门离居庸关有多远,明眼人都知道。

    河套地区是中原朝代必争之地,没有了河套,北方游牧骑兵就可长驱直入。

    这点从秦始皇开始,每一个中原王朝都明白。

    明朝在稳定政权后,便迅速入主河套地区,并积极设防以抵御盘踞在蒙古高原的元廷。

    至明成祖执位,由于兵力不继等原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