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随笔》6、红楼梦 VS 回家的诱惑

    对红楼梦的感受分三个不同的时期,大学毕业第一次看,因为知道是最受赞誉的四大名著之首,看得时候只觉得很高明、震撼。

    两年后又看,那时候已经初步具备杠精属性,连红楼梦都想挑一挑。当然,如果要挑剔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就只能是站在现代小说的常见写作套路的角度上去挑。

    首先我发现,红楼梦里每个情节都很鲜活、容易记住,但一些玩乐作诗情节发生的顺序会记不清,比如咏海棠,咏螃蟹,咏梅,赏月作诗,灯谜,击鼓传花,夜宴,吃鹿肉……谁先谁后搞不清。

    这是否说明,这类情节并没有很强的故事线的推动力

    我不知道术语叫什么,我所谓强的推动力,举个例子,一般大家很容易记住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对战二郎神、被压五指山的顺序,因为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一个冲突推动情节往前走,激出下一个冲突,就这样链锁反应一样往下发生,一环扣一环。

    而红楼梦要想记住顺序,对我而言就需要一些参照,比如元春在场的作诗当然就发生在早期,薛宝琴邢岫烟等在场的就发生在中后期,总之无法单凭情节判断出先后。

    ————

    其次我感觉伏线、谶语这类的使用频率有点太高,梦境预示现实的使用频率就挺好。

    谶语真的很能给读者带来冲击,读者读到后面,想起前面的暗示,心里很容易产生唏嘘,如痴如醉。我自己写的时候也拼了老命地想要去仿效曹公。

    所以,这必然是个好东西,但站在现代的角度,似乎有点用太多了。

    我当然同意曹公的高明,但认为那主要表现在书中人物刻画之生动、线索捋得之清晰、故事之荡气回肠,至于这里那里加一个谶语,有些当然也高明,但大部分似乎没有前面几项更需要技巧。

    比如,作者知道惜春最后会出家,就在前面给这个人物加一句“若真剃了头当姑子去,这花儿可怎么戴呢”,这应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

    再比如放风筝,写探春的风筝飞走暗示探春将远嫁,外加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