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风云》第四百三十八章 流年

    树叶绿了又黄,黄而复绿,时间的车轮缓慢转过,碾过红尘俗世,惊碎浮生清梦。

    国府控制的报纸以及电台充斥着好消息,努力让百姓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情况良好外交工作空前顺利军队威武雄壮战无不胜的国家。党队一个大捷接着一个大捷,江西红色政权首脑已经被击毙十余次未来还将继续被击毙,党国统治固若金汤……天下乃是太平盛世锦绣河山,百姓安居乐业如同天堂。

    只不过播音员那标准的国语,报纸上出色的数据都无法给百姓空空如也的米缸内变出粮食。生意越来越难做,辛勤奔波的劳动者越发不能糊口。

    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农民越来越多,绝望的农民涌入城市却发现这里也没有生机可寻,只能沦为乞丐。马路边的“倒卧”随处可见,有的人走着走着变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尤以老人、儿童为多。

    工厂倒闭、出售、商铺关门的消息接连传来,法币的成功发行并未能挽救民国经济。日货肆无忌惮地冲击着中国市场,如同他们的军队一般蛮横无理,偏又让人无可奈何。

    于战事上看,江西太远日本太近,红色武装的命运大家顾不上关心,平、津乃至华北的局势才真正牵动百姓心灵。

    虽然胡、白事件并未导致中日两国直接开战,请愿团也被一群义民打得抱头鼠窜,可是最终的交涉结果并不如人意。何应钦主持对日谈判,其结果为:平、津一带被划为非军事区,原驻扎于此的东北军连同南京政府派驻平、津机构悉数撤离。所有党务宣传停止,一切抗日活动都被定为非法,百姓不得组建抗日团体、抵制日货等等,凡有种种不利中日邦交行为,一经发现必要取缔、逮捕。

    河北的军政大权改由出身西北军后投入东北军门墙的宋哲元管辖,天津进入了西北军主政时代。

    从表面上看,宋哲元也是中国人,天津依旧是中国人的天下,与当初于学忠时代并无不同,但是总有些明白人能看出其中的不寻常。那群无名好汉的棍棒只打散了华北自治请愿团,并未能打散日本人的野心也没能给南京政府勇气。

    秦土协定、何梅协定,这些协定的内容虽然百姓不能尽知,但想来总不离马关、辛丑范畴。现如今的平、津名义上名义是中国领土,从实际情况看距离自治也不过是半步之遥。

    日本人的行动肆无忌惮,可以在华界横冲直撞,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反倒要处处小心谨小慎微,这到底是中国人的地方还是日本人的天下

    作为天津本土工业支柱的纺织业,逐渐被日本人侵夺取代。原本中国人开办的纱厂大半变成了日资企业,只剩少数几家华人纱厂勉强维持。就连宁家的华胜纺织厂也未能抵挡住压力,被迫卖给日本的株式会社,宁氏在津的地产也十不存一。宁家作为本地龙头位置的名门大户,它的衰落引起了本地商贾警醒,自发组织起来与日方颉颃。

    纱厂争端从商业竞争渐渐变成了民族意气之争,背后多了许多民族利益考量。商人们约定互相购买股份组建铁索连环船,不让日本人收购。出卖纱厂给日本人往往被视为背叛或是投降。

    宁家作为本地商业领头人出卖纱厂本来也是一桩大事,但是本地人并未因此对宁家人进行攻讦,相反称颂宁家人为本地万家生佛,其中原因还是出在年初时分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上。

    随着白银贸易越演越烈,海量白银流往美国,本地市场银根不足已经渐渐出现萎靡态势。因此国民政府宣布将发行新式货币时,大多数人持欢迎态度。即便是要求老百姓必须把手中贵金属兑换成法币,并且今后的商业活动中禁止使用贵金属交易,大家也没觉得有太多不妥。

    就在老百姓准备把自己手头的金银换成法币的时候,本地新女性报纸上刊登出的一篇匿名文章,却把老百姓吓出了一身冷汗。

    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收兑货币的告示里着重涉及贵金属忽略中交票,结合市面上白银大量外流以及政府强制把中、交两行收为国有的事实,提醒广大父老乡亲,这次发行法币最大目的还是稳定市场收兑银元,并没想过挽救中交票。一旦收兑银元工作完成,中交票可能沦为废纸。

    希望广大父老乡亲妥善保护自身财产,一定要先兑中交票后兑现大洋,在中交票没兑完之前不要交出宝贵的银元。并且要注意中交票与银元的比价,免得在兑换过程中吃亏。

    此一出激起千层浪。国民政府的官方报纸先是义正词严表示政府绝不会占老百姓便宜,承认中交票与银元的比价,之所以没在公文里提及银元,只是为了行文节省。地方报纸不应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扰乱市面,更不该以恶意歪曲国民政府的利国利民之心。

    可是这则消息发布不超过一周,中交票便开始飞速贬值,官方的牌价一日几变,从中交票七元兑现大洋一元迅速贬到中交票二百四十元兑银元一元而且每天承兑有数额上限。只不过天津人腿脚利落,已经把手里的中交票变成法币。

    天津的老少爷们捡了个便宜,自己的财产没受多少损失,外省的一些土财主或是小商贾有的一夜破产,也有的吞烟上吊自尽。当然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怪他们缺乏毁家纾难的伟大情怀,与国民政府毫无关系。

    事后不久几份新冒出来的报纸就开始对新女性口诛笔伐,称这份报纸妖惑众唯恐天下不乱,女人见识短浅鼠目寸光不足以托付大事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