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天下》第七十六章 会颖须贵

    秋后演武不久,王上闾丘羽和王后周致商量,决定为世子闾丘奋卒择师。

    世子是将来担当国家重任,继承大统的人,翼国王室习俗,世子历来都是六岁一过,就开始择师教导,对于其他殿下倒没有这么严格要求。

    老师的人选,二人讨论时,周致想起了一个人——翰林国史编修,四十多岁的文孝勤。

    闾丘羽对文孝勤不是很知道,周致遂向闾丘羽讲起了文孝勤的一些事迹。

    据周致所言,闾丘羽能够结束质子生涯,回返翼国,文孝勤功不可没。

    周致见过文孝勤的次数也不多,有限的几次远观,也都是在会颖街头,但是对他印象深刻。

    那时,先王闾丘恭尚在,忽一天,从雪国传来消息,身为质子的五殿下闾丘羽在雪国,竟然被有心之人诱入深林,身陷险境,盘桓十多日始终无法走出,终被毒蛇咬伤手臂。

    十五岁的闾丘羽为求生存,不得不自断左臂,凭借顽强的毅力,脱困而出。

    翼国读书人闻此消息,立即大哗,士子莽夫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抗议。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穿梭在会颖王都,抗议闹事,围袭雪国国馆。愤怒的人群差点火烧雪国国馆,这群人的领头人正是文孝勤。

    翼国人就是在这一次知道了一个叫做文孝勤的读书人,那时,文孝勤三十多岁时,个头不高,却生得气宇轩昂、正气凛然。

    当时雪国国馆前面的阔地前有着一个百花坛,一夜之间,一座高高的木台就在百花坛旁边平地而起,离地面足有五尺多高,恍若什么法力之人从别处横空移动而来的一座高台。

    与高台一起出现的,就是台上的一位三十多岁的读书人,名叫文孝勤。

    只见文孝勤昂首矗立台上,枣红色脸庞,眼睛不大,却格外有神采,胸前垂着黑亮的胡须,胡须很长,几乎及地,一袭泛白的长衫,脚边则是一张破破烂烂的棉被,和一个葫芦。

    那个红脸长须的读书人文孝勤,夜晚就裹着那张棉被睡在高台上,白天醒来一看到人群就开始演讲,演讲得累了,嗓子哑了,就蹲下身抓起葫芦狂饮。

    那个葫芦里,有人说盛的是清水,也有人说盛的是酒。说葫芦里是酒的人信誓旦旦,他们声称,因为他们从这个读书人的演讲里闻到了烈酒味。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些人关于酒的猜测,那个读书人文孝勤演讲过程中,人们发现他的脸越来越红,卒至最后,那张脸像一盆燃烧的火焰,熠熠生光。

    而他颔下的长须,此时就会越发显得乌黑闪亮,像支撑脸上那盆火焰燃烧的黑色木炭。

    高台上的文孝勤气势昂然,慷慨激扬,他圆睁怒目,手指遥点身后的雪国国馆,一遍遍声讨雪国对于翼国质子的无视和迫害。

    他声如掷雷,强烈要求雪国立刻送返翼国质子五殿下闾丘羽,并声言,雪国如果不予同意,他就用这张棉被裹住自己,点燃在这高台上。

    文孝勤在台上的演讲声泪俱下,几乎睚眦欲裂,台下听者无不热血沸腾,为之振臂狂呼。

    当时,十八岁的周致就曾在台下听过他数次演讲,每次都听得热泪盈眶,激动万分。

    闾丘羽身在雪国,遭此劫难,周致在翼国这边,亦是焚心似火。她乐意看到有人为闾丘羽的事情奔走呐喊。

    于是,在文孝勤的激励下,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奔向雪国国馆,后来,积聚在这个长须白衫青年文孝勤身边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甚至做出分工,有专人带路,带人前往雪国国馆前抗议。

    更有一家酒肆专门派出一个小厮,捧着醇香的白酒守在高台下,将文孝勤脚边的葫芦不断续满。

    有一天,街头巷尾传播着一个消息,说雪国派使节觐见翼国王上闾丘恭,向翼国施加压力,逼迫翼国派出金吾卫,抓捕文孝勤。

    这个消息,犹如一把火点燃了锅中的油,立即让街头聚集的人群炸开了锅。

    一来,历朝历代,读书人的爱国热忱从来都是各种阶层中最纯粹、最激烈的,这些士子听说文孝勤因为爱国演讲,竟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于是,每个听说的人都气愤填膺、怒火中烧;

    二来,当时在翼国读书人之中有一种流行的习气,就是读书人以自己的奇言特行能引致官府注意,才显得高标和英雄,即使因此被官府捉拿,也以此为傲。

    有因如此,参加抗议闹事的读书人在听说文孝勤有可能被官府缉拿时,就自觉地组织起一个“护文小队”,对文孝勤进行日夜守护。

    虽然文孝勤坚称自己不怕迫害,不怕逮捕,决不下高台,但是,“护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