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术》第八百六十九章 遗诏

    然而这样的话,又怎么可能当着旁人的面,公然说得出来。

    御史中丞上得前道:“太后,身体康健,自然是好事,朝中国是操劳,若是体弱多病,必会十分辛苦。”

    杨太后柳眉一拧,开口道:“赵渚的身体便十分康健!”

    说来说去,话又绕回了原点。

    倒不是众人不愿意遵从赵芮的遗诏,而是这许多年来,他们已是从这位身上得到了不少教训。

    而其中最重要的教训便是:若是国朝有一个病弱的皇帝,而那个皇帝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会在朝堂之上,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

    且不说旁的,单是为着先皇的子嗣问题,就不知道愁白了多少医官的头。

    然而杨太后一意孤行。

    从前杨家是给她挑过不少人选,还叫杨度带了名单进宫来,因此事给张璧撞破,叫她最后吃了不少苦头。

    可那些名单上的人选,回头来看,没有一个比得上赵昉名正言顺。

    毕竟是丈夫选的。

    她还不如听丈夫的!

    赵芮死前说过,给她排了后路。同先皇夫妻多年,杨太后自认没什么本事,除却在一旁干着急,也帮不得什么忙,到得现在,她愿意再信丈夫一回。

    “都说赵昉身体不好,却是何人说的”杨太后不解地问道,“难道你们都见过他,时时同他在一处”

    见得太后耍起赖来,官员们俱都有些无语。

    难道要去同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妇人讲道理

    杨太后又不似太皇太后,甚事不知的,偏生又会抓些奇怪的主意。此时此刻,还不能强令她听从,当真叫人为难。

    “我也不曾见过那赵昉,只是既然先皇帝特点了他,以先皇英明,自然不会将皇位传于一个身体多病之人罢”杨太后认认真真地为丈夫说话,“既是先皇帝点了,众人都不曾见得,为何诸位官人,俱是不肯同意难道先皇帝说的话,已是不作数了不曾”

    殿中登时鸦雀无声。

    众人不是被她说得哑口无言,而是被她这般倒打一耙,弄得全无脾气。

    为何不肯叫赵昉继位

    是他们不肯吗

    明明是躺在杨太后身后那一个才断气的人决定的。

    他们虽然顺水推舟,可如果没有太皇太后拿主意,又怎么可能这么顺利

    不过不管怎么说,杨太后话怼得这样硬邦邦的,众人还是得为自己辩解一回。

    翰林学士吴益上前道:“太后,那赵昉远在秦地,未必能适应京中水土,先皇帝虽然留有遗诏,可此一时、彼一时,若是眼下把赵昉请入京中,一旦其人到得此处,有什么不好,届时国不可一日无君……”

    话里话外,俱是认定了赵昉身体太弱,不合宜做皇帝。

    杨太后听得他那熟悉的声音,脑子里头那一根弦登时一紧,倏地就转过头去。

    她虽然不识得对方的名字,却是早已记得了对方的脸。

    这就是头前最先提议叫济王赵颙做皇帝的那个老头!

    死老头!

    滚你妈的蛋吧!

    虽然出自书香之家,可一般也是在宫外长大,在家做女儿时,多少也听过几句不堪之语,看到吴益的那张老脸,又听得他说话,还没等人把话讲完,杨太后已是忍不住在心中骂起娘来。

    早已先入为主,也不用再听完了,她当即打断道:“这位官人,你可是太医院的医官”

    吴益那一句“国不可一日无君”才刚刚出口,后头还有长长的谏言欲要说明,那一肚子的锦绣珠玑,硬生生便被杨太后这一句问话给堵了回去。

    他尴尬地顿了一下,道:“臣乃是翰林学士。”

    杨太后拖着长长的调子,“哦”了一声,平铺直叙地道:“我还以为官人乃是医官,怕是从前还给赵昉诊治过,是以才能做到这般心中有数,仿佛亲眼得见一般。”

    吴益被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都说头发长见识短,又说妇人嘴利,果然乃是经验之谈。

    他想要干巴巴地回一句“臣自小熟读医书”,可还来不及说出口,一旁的黄昭亮已是上前道:“太后,吴翰林所言,虽然有过其实,可其中也并非没有道理,秦地毕竟甚远……”

    黄昭亮正在此处说着,立在太皇太后尸首边上,距离杨太后并不远的崔用臣,却是抬了抬眼皮。

    太皇太后身故,他失了最大的靠山,可悲痛之间,听得那“秦地”二字,多年趋利避害的脑子,已是瞬息之间反应过来。

    崔用臣不着痕迹地往左边挪了几步,寻了个并不远,也不近的位置,躬下身子,轻轻地道:“太后……”

    杨太后吃惊地转过头。

    崔用臣提点道:“秦王家的赵昉,眼下正在京中。”

    杨太后愣了一下,问道:“什么”

    她以为是自己听得错了。

    杨太后的动静这样大,登时引得众人纷纷看了过来,望着后头那一名动作颇有些引人注意的黄门。

    崔用臣在太皇太后手下办差多年,见过无数大场面,自是怡然不惧,而是恰到时机地将声音提得大了些,给左近的人都听得清楚。

    “先皇去时,已是遣了人往秦地接那位赵昉入京,只是后头多有变故,等到其人入京之时,已是定下新皇,太皇太后怜其年幼,便令其暂居宫中,欲要等到春暖之后,再让其回去。”

    崔用臣这一番话,说得分寸十足。

    他没有提及任何人的不对,甚至说到赵昉时,也只道其年幼,不说其体弱。

    殿中登时有些嗡然。

    黄昭亮登时有些吃亏。

    杨太后不知道赵昉情况,是因为在太皇太后管束之下,她同被禁足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自然无从接触外头的信息。

    而黄昭亮不知道,

    却是因为他当真没有子孙在国子学中读书。

    他世家出身,自有族学,况且便是没有族学,也会送去太学,再不济,便是各家书院,绝不会让他们去其中多是纨绔的国子学读书。

    殿中其余官员也是一般。便是偶有两三人,自有子嗣在国子学中,可众人都日理万机,哪有功夫去问小儿学中都有谁,又是哪家的。

    既然赵昉正在京中,杨太后也不再管其他人的话,立时道:“既如此,他住在哪一处宫殿怎的就不能叫来瞧一瞧”

    崔用臣没有片刻犹豫,立时道:“因那赵昉一心向学,宫中又无读书之处,自请去了国子学中,近日雨水颇多,他怕往来不便,便在其中住宿了。”

    国子学中,赵昉正在抄书。

    此处的博士多是官员兼任,今日宫中祭天,不少人都在需要参加的名单之上,只好早早布置了功课,叫学生自行去做,又交代教习看着。

    先生不在,学里早已吵翻了天,众人或拿了那弹弓出来玩,或取了那外头买的香艳杂书互相指着笑,不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