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宋》第十四章 事师长贵乎,礼也

    从白桦寺中出来已经是下午五六点的模样,落日西下,夕阳彤红,晚霞如潮水般蔓延天际,染红了长长的官道,也将陈家的车队浸在暖洋洋的红霞之中。陈母拉着陈临陪在身边,聊着母子间的小话儿,偶然提到让他入学的事情上。

    在宋朝,官宦贵族会在孩子三四岁时,在进入家族内部所设办的家塾为其开蒙。而等到七八岁时,便是要真正的入院就学。如今陈临智力已无大碍,自然也要考虑启蒙入学的事宜。

    “入学……青丘学院吗这会不会……”

    陈府是商贾之家,并没有私办的家塾。因此陈临如果想要上学,就必须另寻他处。青丘学院是开在距离陈府大宅不远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地处偏僻,所以环境还算清幽,篱笆围成的小院,里面还种着一小片翠绿的竹林,装扮的颇有几分书香气氛。

    书院里老师五名,山长名叫王赞,字庭礼,早年曾中过举人,还做过几年官。有传言称他在政治上不甚得意,便干脆辞官回乡,办了这间青丘书院。此外除了王庭礼,书院里另外几位老师也都是学识饱满之辈,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当官的经历,只可惜都无甚建树罢了——毕竟离自家府宅不远,陈临对这间学院的内部情况还是略知一二。

    陈临倒是没什么排斥的情绪,在这个将人以阶级划分的年代里,生意做的再大也不如一顶乌纱。更何况不论对陈母还是对陈府,如果真能出了一位当官的,那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青丘学院只是间开蒙私塾,里面多半是一些**岁的孩子,即便偶尔有一些年龄大的,也总归超不过十二三岁,让陈临这样一个成年人去每天面对着那样一群孩子,实在是有些羞臊。

    尽管在古代年满二三十的人刚入学也不算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但说到底大多数读书人其实都是不断地游学。说白了,一方面是为了增长见闻广交朋友,另一方面则是被门槛所限,如今这年头想要进入官学,除了那些父辈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外,普通庶人必须是俊逸思绝之辈,而名家大儒所开办的精舍、会馆虽然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但碍于规模,一届也顶多招收十来个人,典型的僧多粥少,根本不够分。

    至于青丘学院——陈临许多次从青丘书院前路过,隔着篱笆墙都能听见书院的先生让一帮孩子重复的读一套论语,对文中的含义却根本不作任何注解,即使偶尔兴之所至讲上一段,也是晦涩难懂的一番之乎者也,普通孩子根本别想听懂。

    陈临想自学,但他知道陈母肯定不会答应。况且在没有完全领会古人思想教育的前提下,想要将四书五经研究的深刻根本不是他一个人能办到的事情——大多数的普通读书人对高深文学的鉴赏能力,甚至不如一些常年接触到才子熏陶的情楼名技——于是在回城的几个小时里,陈临好似被套上了紧箍咒的孙猴子,老老实实的接受来自陈母的谆谆教诲,最要紧的是赶紧取个字号,因为青丘书院的先生会在入学前检查。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