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剧之王》第223章 另类

    首期录制风波后,陈洛熙受到了外界很大的质疑。

    不知为何,网上那些信息,都特么的太真实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狗仔已经打入节目组的内部中去了。

    但细细一想,也就了然了。这肯定是节目组自己把这个消息传出去的。

    虽然心里会有一些不舒服,但陈洛熙也没有多说什么商业嘛,都是如此。

    就像“公园体系”一般,明面上看,似乎是上面为了让老百姓们有个锻炼散步的地方而兴建的。

    但实际上呢,是上层人经营城市的一种手段罢了。

    公园犹如杠杆一般,撬动着土地的价值。

    受益的还是那些人。

    节目组表面看来,对陈洛熙十分尊重,但实际上呢,只是看重了陈洛熙带来的商业价值和节目效益罢了。

    对于这点,陈洛熙看得很通透。所以,他也真没把自己当做什么人生导师,能帮助的,他都会尽心尽力。但改变一个人,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做到。

    至于那个导演的建议,说什么降低选人标准

    其实,就是导演给一个名单,上面那些名字,都是某台长的侄子,某制作人的外甥女等等

    说白了,就是希望陈洛熙能开个后门。

    至于一个选手有没有实力这怎么定义呢

    演技什么的,本来就是主观的事。

    面瘫演技**可以被观众吐槽着,也可以被评为影帝,到底谁对谁错

    只要陈老师你睁只眼闭只眼说个好,再随口胡诌几句,那不就帮助领导排忧解难了

    这便是处世之道,做人之道。

    可惜的是,陈洛熙朽木不可雕也,不知道为领导解决困惑,不知道帮助领导的后代“稳步成长”。

    要是放在三四十年前,像陈洛熙这么没党性的青年,是要被批判的。

    但现在不行了,市场经济,流量为王。

    四个导师,陈洛熙最年轻,但也最火,关注度最高。

    所以,尽管一些制作人心中不满,但也没啥办法

    导演极其无奈,陈老师这个性子,竟然能火这么久那么多作品被关了小黑屋,但新作品却依旧那么畅销。

    怎么看,都不合理啊!

    这位导演是体制内的人,所以对那道界限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感。他想,做人哪能像陈小子那样啊,不识抬举。

    但偏偏就是陈洛熙这样一个人,成了年轻一代标杆式的人物。

    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还是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变了

    那位叫谢正义的导演叹了一口气,一脸的茫然!

    这段时间,陈洛熙一直留在首都。

    所以,工作室的运营,都交由专业的经理人和杨雪共同打理。

    困扰工作室的最大问题,依旧是资金的短缺。

    由于账户上的金额不多,所以很多项目举步维艰,很难展开工作。

    陈洛熙身边的好友,从一开始就不理解陈洛熙创立工作室这一举动。

    本来虽然是孤家寡人,但是钻石王老五啊!那个时候活得多逍遥啊!而现在只是一个可怜兮兮的创业狗。

    陈洛熙反驳道“人活在世,岂能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说人话”

    “我后悔了!”

    嗯,这才是陈洛熙现在的真实心声但,有用吗如果放弃,之前投入的那么多钱就打水漂了。

    他只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推着往前走,前面是什么样的道路,他根本就没有底。

    好在,刘昌鼎在他的每日催稿下,终于把初稿写了出来。

    一个极端讽刺的故事,很有意思,是典型的老刘风格。

    但由于去年这种风格的电影太多,陈洛熙也不知道,观众是否已经腻味

    毕竟老刘当初太浮躁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粉丝大量的流失。

    所以,老刘现在的境遇,比一个新人好不了多少。

    陈洛熙指出一些修改意见,再把稿子发了回去。

    至于这个稿子能不能立项,陈洛熙心想还不好说,一切都要看他们第一部作品的市场反馈如何

    第二期的录制。

    陈洛熙终于选到了他的第一个学员。

    这一个学员,采用的是小品演绎的方式。题目是《农具》。

    本来还以为是一个讲农村生活的欢乐小品,但看了之后,几个导师深受震撼。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的是,在一个农村的祠堂里,供奉着一个农具。

    年轻人不解,问老人,大家祠堂供奉神佛,我们供个农具是啥回事

    那个老人自豪说道“这个农具可比什么神佛有用多了当年,曾有一个领导来我们这边考察,并跟大家一起劳作,用的就是这个农具。”

    年轻人不解,“所以呢”

    “那个领导现在可厉害了,在什么市担任重要的官职。”

    年轻人淡淡说道“那,这把农具是被他开光了吗”

    “年轻人,封建迷信要不得啊!这个农具,是县里派人来供起来的这里面,含义可大了。”

    “什么含义”

    “它代表着,领导与民同乐的无私精神,艰苦奋斗的高尚人格魅力”

    年轻人瞅了祠堂一眼,愈加的疑惑不解,“可是,那个农具并不一定乐意被供起来啊!”

    “小子,胡说八道!”

    “后来,那个领导有再来吗”年轻人继续问道。

    “人家日理万机,忙得很,怎么会有空来我们这穷乡僻壤”老人抽着旱烟,恼怒的说道。

    年轻人木纳地看着前方,“所以只留下了一大堆的精神”

    这个小品走得风格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这个小品讲的是,一个领导曾在一个农村工作过,等那个领导高升后,那曾经劳动过的工具被村里人,记者,县里的人供上神坛,受无数人的瞻仰。

    以及最后一句话――留下了一大堆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起到激励的作用还是一个巴结工程不得而知

    一般小品中那种先讽刺,后歌颂的套路,没有。

    感觉,不太友善啊!

    几个导师都有些尴尬,谁也不好先开口。

    总不能问道“你拍这个作品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不是很明显吗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