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传》第三十一章王安石上书谈司马迁

    王安石十分喜欢读历史。上书宋仁宗说:“以史为鉴可以正心,史家以司马迁最著。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而受腐刑,后任中书令继续书写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详细记载了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出生于太史世家,幼年即读古书,成年后又出游汉朝各地,后继承父业而为太史令。太史令在汉时主要掌天时星历,隶属太常。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而受腐刑,后任中书令继续书写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详细记载了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出生于太史世家,幼年即读古书,成年后又出游汉朝各地,后继承父业而为太史令。太史令在汉时主要掌天时星历,隶属太常。说到司马迁书写史记的原因和目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讲的很清楚:

    司马迁的父亲因为汉武帝封禅没有跟随前往,遂气病,临终前希望儿子能够写史书扬名后世,并为自己为太史而未留下史文而感到后悔。

    司马迁说周公之后五百年孔子生,继承明世,着易传、春秋,流传诗书礼乐,而今孔子之后又五百年,司马迁自己当仁不让,著书立说继承明世,这是司马迁自认为的责任,不可推脱。但是当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之后,遭遇了李陵之祸,遭受腐刑。司马公在狱中受到煎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以周文王身陷囹圄作周易,孙膑受刑后建功立业,屈原放逐而有《楚辞》遗世,左丘明失明作《国语》,韩非子囚于秦而作《说难》、《孤愤》为榜样,激励自己,在绝望中找到光明,于是继续书写《史记》,终于写成名垂千古的不朽巨著。《史记》共计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一百三十篇。史记所蕴含的思想很丰富,但均非一家一派之言,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各派观点,在司马迁笔下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之言’。推崇黄老治世,修生养息,顺其自然。推崇德政,贬抑**认可政治上的大一统对秦的统一表示认可并接受。虽然批评秦的暴戾和疆土、兵力上的不起眼,但认为是人力难违,予以认可,与儒家的完全排斥秦的兼并六国和统一天下有所不同。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农工商的态度基本上是平等的,并没有贬低商人,反而为商人立传。这与儒家的重农抑商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相容诸子百家,司马迁对于诸子百家的观点是各有短长,百家并列,并无门派之偏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都记载下来,并指出各学派的长处和不足。语言优美,文风洒脱史记文辞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从古至今对史记的文学价值进行研究的很多,大多是对史记的文学价值进行推崇。

    对先德先贤们的功绩进

    行肯定和对古人事迹进行明确而清楚的评价。司马迁认为先德先贤只要是做了功绩的均应该予以大力赞扬和肯定。并在每篇的传记后面加上自己的评论‘太史公曰’,予以评价,包括赞扬和贬斥。这一做法受到后世的赞赏,并被后世历代正史所延续和继承,后世的正史在每篇的传记后面皆书写‘赞曰’,体例即是来源于司马迁之《史记》。因而唐朝历史学家司马贞说司马迁《史记》‘寔纂先德’,是十分有道理的。

    对文帝创造的治世四十余载,大加赞赏,称盛世之举均出现,称为至德,亦可称为仁。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文帝这样的先德先贤的大德是胸怀崇敬的,并将他们的事迹予以褒扬,流传于世,以便后世效仿。司马迁在对《项羽本纪》末尾对项羽的评价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按照史实叙述项羽的事迹,而且还表达了对项羽理智的态度,以及对项羽成败的客观分析。

    惟“德”为修史的指导思想。

    至于司马迁的‘德’的含义可能更倾向于黄老思想中之德,与儒家之德不同,但也有部分相通之处,但不尽相同。司马迁所言之‘德’乃与‘天’所派生出来的,是‘天命’的反映。与道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为道家认为‘德’是‘道’的体现和功用,与儒家的强调‘德’为道德人品是不同的,阴阳家的德也是‘阴阳’、‘天道’的反映。比如说秦为水德,各朝代之德运为五行其中之一德,即是阴阳家之说。古人所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中的‘立德’乃是之顺‘天命’所作之大功业,是比立功更大之功德,为三不朽之首。司马迁认为‘德’是衡量历史进步性的最根本的标准。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都按是否是符合‘德’,对于符合‘德’的历史人物则予以赞扬,对于不符合‘德’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