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山》第一卷 淬火 【35】黄草岭的归属

    并不是全国各地都有驼山这么幸运,许多地方的人没能度过灾年。所以说,驼山周边几个生产队加起来得有一千多口人,其实真应该感谢孟广林。

    他的宽松政策,其实严格说起来是犯错误的。

    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孟广林的军民鱼水情已经融入了骨子里,不自觉地就把部队的作风拿了出来。

    他和牛洪义不打不相识,还结下了不错的友谊。

    这种友谊体现在很多方面,村里的孩子经常往林场里跑,喜欢听大学生讲故事讲城里的事情;林场不禁止村民进山采蘑菇和木耳,村里人采了之后会分出一部分送到林场;林场新送来了白砂糖之类的稀罕调味品,孟广林会安排人给牛家堡送一点。

    至于之前就有的互相帮助生产,那就更普遍了,我帮你打井、你帮我挖水渠这都是常规动作。

    春季植树最忙的时候,也是农作物春耕生产最忙的时候,牛家堡还总要抽调一部分人手给农场帮忙。

    农场这边秋收的时候不太忙,也会抽出人手去给牛家堡帮忙,牛车、骡马畜力上提供帮助不说,就是驼山林场那辆嘎斯大卡车,也经常帮助牛家堡村民捎带一些县城里的生活必需品。

    到了第二年,林场成立了个供销社,更是解决了牛家堡人购买东西的大难题。

    连林场和牛家堡之间的那条山间小道,都因为人们日益频繁的交流而越踩越宽。

    就像是两户人家过日子,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一点体现到黄草岭的归属上,就成了两家关系的最高点。

    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驼山林场也要按照**中央12条指示精神,检查和纠正国营林场“一平二调”的问题。

    所谓一平二调是“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

    林场设立之初,无偿调拨了驼山周围村庄的土地,其中尤以牛家堡的土地最多。

    按照当时的文件要求,国营林场一部分山林是占用公社的,而群众要求退还的,则坚决退还。

    如果群众不要求退还,或者退还后,群众无力经营的,可由林场继续经营,适当给公社一些经费后收归国有。

    对于已经化进少数农户的林场,如果林场经营得好,群众愿意留场,而且场领导班子又强,地方党委同意,可以统一起来,实

    行计件工资。

    这牛家堡就坐落在驼山腹地,几乎就像是一朵花的花蕊位置,其中调拨了至少四块地。

    现在纠正错误,三块好地都还回去了,只有黄草岭有点难办。

    因为林场职工已经在那片荒坡上栽了树,如果还给村民,这些树就白种了。

    摆在驼山林场面前的两条路,要么把黄草岭这片地还给牛家堡生产队,要么把牛家堡生产队的群众吸收到林场里,实行计件工资。

    这件事关系到几十户村民的生计问题,大家都有些怵头,还是牛洪义把村民召集起来开了个会。

    具体的会议内容现在已经无从而知,反正结果是这片坡地就归了林场,村民收了当季作物后就不再种植。

    林场说要适当补偿一笔经费,但当时经济困难,没有立即落实下去。

    “我听牛东生说啊,他们村里的老人家里,到现在还用着一些搪瓷缸子、搪瓷盆,就是那时候拿山货去林场场部换的。”老耿收拾着碗筷,孙雨朦也赶紧帮忙,结果还是老耿媳妇出来,端走洗了。

    大概也是累了,孙雨朦提意休息休息,想在院子里透透气,整理整理思路。

    老耿讲的很多内容有些敏感,她拿不准能不能写,而且大部分都和她这次来采访的主要目的不太相符,她是想写孟广林这个人啊,一个林场丰碑一样的人物,讲他打狼、犯错、攀交情,这样的内容好吗

    而且,她就是写了,报纸版面有限,3000多字一个版的空间,也不够发啊。

    不过在她手里,那本红色塑料封皮的笔记本愈发沉甸甸了,这里面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驼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应该被历史铭记。

    想起自己的报道初衷,想起那些逝去的,却又在故事里活生生的人物,她忍不住又动摇了,她已经不觉得这是工作,这是一次报道任务,还是一次精神洗礼。

    孙雨朦给陶主编打了个电话,询问到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