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第182章 好诗、好湿(求订阅)

    “由内而外,由亲至疏”,对于绝大多数朝臣来说,也只知道这八个字的大方赂,只有少数几个各衙首官了解完整的计划。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长远计划,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五年计划。
    涵盖军事、民生、外交、经济、生产和各类研发等所有方面。
    而最先动起来的,也是大庆殿议会那七天之中,最忙的一个部门——户部。
    户部侍郎曹庆熏没说累死,也起码去了半条命。
    户部这边主抓民生、户籍,是整个大方略的第一步。也就由内而外的“内”,更是这两年成败重要的一环。
    曹庆熏几乎是一吸不停,把官员打发回家之后,马上与两个户部员外郎,还有工部侍郎王仲林凑到一块,翻出新崖山城的城建图纸,聚首详谈。
    “没地方了啊!”王仲林眉头不展,“你看哪有地方?城里已经塞满了,一点空处都挤不出来。”
    曹庆熏则道:“没地方就拆,就要!官家下的死令,半月之内,必须把养济院、济医堂、济老院、官学,全部落实到位。”
    曹庆熏所说的这些都是民生设施,也就是宋代的社会福利。
    养济院,等同于后世的孤儿院和幼儿园。
    两宋时期,工商业空前发展,又不似明清两朝,提倡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大宋城民出现了很多“双职工”家庭。无论男妇,皆在外做工,贴补家用。
    有条件的,自是雇佣使女在家中照顾老人小孩。
    次之,则在街邻之中寻共用使户,几家或十几家一起将幼儿托管于一户,按月给钱。
    说白了,就是后世的保姆和私人托儿所。
    如果连私人托儿所都雇不起,那就只能指望官府的福利机构——养济院了。
    不得不说,两宋窝囊是窝囊了点,但民间福利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州府大城由官府出资赡养孤寡,也接收贫户幼儿一并照料,使得贫户不用单独腾出一个劳力累于家务。
    至于济医堂和济老院,和养济院差不多,一个是官办医疗,一个是敬老院。
    虽然做不到后世那般完备,可起码聊胜于无。对宋代的民生稳定,以及工商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事实上,南北两宋都被外族打的抬不起头来,可是百姓却依旧拥戴赵氏,不忘旧国,靖康如此,崖山之难亦如此。
    很大原因就是,两宋如果横向对比各朝各代,对老百姓真的还不错。至少在封建王朝,算是排在前列的了。
    这其中,官办的免费托儿、免费医疗、养老,甚至官办的免费教育,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些公共福利,一直沿用到中原败亡。
    到了扶桑之后,没有继续这些福利,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扶桑大宋本质上,就是全民统战、统工的军管制度,根本就没有按照一个正常的国家来发展。
    从住房到个人分工,皆由朝廷统一调配。甚至没有县州等行政划分,军政务皆由军屯代管。有点像后世的公社时期,吃大锅饭。
    二,则是军民的心气儿了。
    扶桑一共就十几万人,备战备产已经是捉襟见肘。
    从上到下,恨不得有一分力使十分力的全身心扑到备战之中,哪还有余心余力搞什么养济院什么的?
    困难自己克服,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多造船、多造刀剑、多储粮,到时候打回中原去。
    五年下来,虽然缺少社会福利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但却一直没有解决。
    相公们心里也都清楚,但是真没那个精力。
    那为什么,赵维一回来就先办这个事儿呢?
    废话!扶桑这十几万人也是人,也有权利享受生活,甚至比任何人都有这个权利。
    赵维不但要把养济院等社会福利全都恢复起来,而且要办好,让这大宋忠民享受最好的待遇。
    “半月......”王仲林苦笑一声。
    宁王想法是好的,而且做为少数知悉内情的重臣,他还知道宁王的用意可不仅仅是让宋民过好日子,他还有别的心思。
    但是,你也不能把工部都当铁人用啊?
    半个月,从征地到建成,确实太急了。
    一旁参与进来的两个户部员外郎还不知道朝廷用心,甚至都觉得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有人出声道:“曹侍郎,王侍郎,有这个必要吗?”
    “现在不是在临安,更是不是在中原,郎中有朝廷统一调配,本身就是大病小情全民皆可就医;老幼养济在军屯也有严格的制度,统一供食供养。
    至于官学,这个确实没有,可是哪有闲人去教娃娃?
    再说了,官员家属自有官员自己抽空教导,百姓之儿十来岁就进船厂下地头了,读书可是造不出大船,也种不出粮食的。”
    结果,曹庆熏怒目一瞪,“你懂什么!?官家、宁王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尔等不可妄论!”
    其实,起初曹庆熏、王仲林也不明白这是干什么,但是看了全部方略,就没有异议了。
    而偏偏他们看到的东西不能向下面的人说,下面的人只要知道要建,而且要快建就行了。
    呵斥完两个手下,曹庆熏不再多言,也实在是不好解释。
    宁王的方略做的长远,短时间可能都看不到效果,要到最后才能发力,这话更不能说。
    指着城中几处繁华所在,“时间紧迫,就不多考虑了,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你二人亲自去落实,不管花多少钱,把地给我拿过来!”
    抬头看向王仲林,“拿完地,就看你的了!”
    王仲林都快哭了,“半个月,我真做不到啊!”
    可是,一想到大庆殿里现在还睡着的那几位,一咬牙,“行!!老子豁出去了,大不了这半个月就盯在工地上!”
    曹庆熏听的直咧嘴,半个月...七天你就跟个叫花子差不多了,再来半个月,谁还认得你这工部侍郎?
    但是,没办法,官家下了死令,不熬也得熬。不光王仲林要熬,他也要熬,而并不比王仲林轻松。
    他却没想过,他曹庆熏现在还不如王仲林呢!
    这七天,他是被殿内传唤最多的,也是最累的,几乎就没怎么合过眼。不说外形如何,要是让他再这么熬上半个月,人就废了。
    而事实上,曹、王二人想的有些过于惨烈了。
    半个月,其实还是赵维给他们留出了一部分空间的。
    而且任务也远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繁重,因为这次是举朝联动。
    曹庆熏这边征完了地。
    有的地上有建筑,可以直接用,那工部就不用拆。
    有的实在没法改造的,就推倒重建。
    也是他们这边确定下来建造图纸,那边由禁军直派的兵卒马上进场,上千个悍卒一夜之间就能把那里夷为平地。
    接着打地基、夯实地面,也是禁军的活。一率人海战术,只求效率。
    而禁军入场的同时,殿前司的人已经开始从林场那边往过拉木料了。
    人力、物力、财力,每一个节点都衔接到位,不快才怪。
    场地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曹庆熏来调配人员。
    养济院也好、济医堂也罢,都是要人的。
    这一点同样不用曹庆熏怎么操心,大内、尚医局、尚食局都已经接到了待命的诏令。
    这次不但要办,而且要办的好。
    由大内副总管李旬季亲任养济院、济医堂以及济老院主事。从宫中直派太监、宫女入养济院、济老院,尚食局派厨子打理三餐。
    济医堂则是尚医局的御医轮值坐堂。
    官学规格更高,参知政事张简之亲任山长,教谕都是原临安太学的博士卸任现有官职,入官学坐镇。
    所有经费、工具,户部拨款统一采购,绝对够用。
    而由于养济院等官办福利都设在新崖山最繁华的地段,百姓们也自然不会看不到。
    昨天听说对门那家有户部的大官来协商搬迁,第二天人就没了。
    等到第二天晚上,闹腾了一宿,早起一看,好端端的屋舍就已经是平地了。
    又过了没两天,却是一栋栋高楼已经搭起了雏形.。
    百姓们看着生疑,“这是要干啥啊?”
    上前一打听,要开养济院?无不面面相觑,心思各异。
    有的人认为这是好事儿,提升民生福利,自然没得说。
    可也有的人暗自皱眉,觉得别扭。
    怎么说呢?
    这些人觉得没必要,现在就挺好,建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花了钱不说,还有点好逸恶劳的意思。更有甚者,大骂朝廷这是燕安酖毒。
    他们来扶桑可不是奔着什么享乐、什么福利来的,他们是来救国的,将来是要打回大宋江山的。
    你怎么能建这些东西呢?还建这么好?到时候,谁还想走?谁还记得国仇家恨?
    卧薪尝胆尝的是苦,现在都剩甜了,那还怎么忆苦灭吴?
    燕安酖毒,这就是燕安酖毒!安于享乐,有如饮鸩酒自毒啊!
    而且这样人的,不在少数。
    说白了,这些忠民都淳朴至极,死都不怕,跟着官家从崖山到扶桑。万万里之遥一路走来,心里的那股子劲儿已经定死了。
    官家说要图强,那就是图强,命都可以不要。
    可是,他们见不得官家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要是官家动摇了,不想回去了,或者开始享乐了,那他们心里的那个支撑也就崩塌了。
    这事儿闹的很大,沸沸扬扬。
    到后来,甚至演变成了,总有一些百姓自发地围拢在养济院等地不走,苦劝工匠和兵卒,“别盖了,我们不用!”
    就是得苦着自己,才能不忘中原啊!
    ......
    ————————
    “养济院?”
    户部“归乡筹备委员会”老哥仨儿跟蹲禁闭似的,窝在小屋子里,人搭理。
    可是,外面的消息怎么可能不知道?不关心呢?
    此时,陈老爷正眯眼皱眉,“糊涂!!弄什么养济院?咱们好不容易提起来的心气,还不让宁王毁于一旦了?”
    陆秀夫也是皱眉,养不养济院的倒没什么,建就建呗!这几年,因为老幼无依的事儿,也确实出了不少麻烦。
    但是,你不是说要增兵西雅图吗?不是要50万吗?建养济院又是个什么鬼?
    陆相公就想不通了,这两事儿有什么联系?还由内而外,就这么个由内而外?
    那边蒙古人要打过来了,先盖个孤儿院压压惊?
    难道是未雨绸缪?真打不过,死人了,留下孤儿寡母没人养,都扔养济院里去?
    陆相公开始放飞自我,想了无数种可能,就是没想明白这到底是个啥套路。
    和陈老爷一起偏头看向江钲,就见江殿帅正出神地望着外面的天空,眼神中满是向往。
    弄的陆、陈二人都好奇,“你这瞅啥呢?”
    凑过去一起看,三个半大老头儿撅着腚,抻着脖子,透过半开的格窗,看向高高的天空。
    咦!?你还别说,早怎么没发现,天好蓝啊!云好白啊!风好轻啊!好想赋诗一首,以表胸怀啊!
    陆秀夫:“静冬犹暖扶桑路,天如洗,云如棉。”
    陈宜中:“户部墙深遮廷处,海棠新种,百吏奔忙。”
    二人一人一句,然后齐齐看着江钲,意思是,该你了!
    结果,江钲来了一句,“三块...棺材木!”
    “啊呸!!”两人齐翻白眼。
    好好一首青玉案,让他弄成打油诗了。
    你才棺材木?你还棺材板呢!你全家都是棺材板!
    只见江钲一摊手,“不是吗?三个人加一块儿,没二百,也有一百五十岁了吧?守着一间空屋子,望天兴叹,不是只等入土的棺材板子,又是什么?”
    “......”
    “......”
    陈老爷被江钲刺激的够呛,一甩膀子,“忍不了了,走,出去溜达溜达!”
    陆秀夫:“还溜达?往哪溜达?”
    陈宜中,“他们不是建什么养济院吗?咱们就去看看那个养济院。”
    说着话,拉上陆秀夫和江钲就走。
    他是真呆不下去了,得出去透透气,否则人就疯了。
    说好的筹备归宋,可是现在,谁有工夫搭理他们仨,更别提什么归宋了。
    赵维一个大方略就是两年出去了,这说明,两年之内,他就没有走的打算,那还准备个屁!
    陈老爷这些都不能想,想想就有给自己个大嘴巴的欲望。
    你说不是傻吗?宁王略施小计,你们就削尖了脑袋自己往小黑屋儿里钻。
    完了你还没法说,是你们自己抢着要争这个名额的啊?可不是人家逼着你进来的,只能吃哑巴亏。
    但也不能就在这小黑屋里憋两年吧?那还不要命了?
    所以,得出去!
    丢人就丢人吧,反正现在谁都心明镜一样,三位相公被宁王给坑了。
    既然都知道了,缩也是丢人,还不如大大方方的丢人。
    陆秀夫和江钲也是如是想,而且,两人还挺委屈呢!
    你说,陈老爷和赵维有仇,这还说得过去。可我们怎么也进了坑呢?宁王对我原来是真的不错的啊!
    那就出去溜达溜达,看看宁王搞什么鬼,建什么养济院。
    说着话,老哥仨在户部官员怪异的目光中,溜溜达达地出了户部,向新崖山城里而去。
    路挺远的,就当散步了,反正时间有的是。
    ......
    另一边,经过好几天的修养,赵维终于算是活了过来。那天怎么从大庆殿回的成王府,他都不知道。
    已经临近中午,赵维才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就闻王瑜已经在外屋忙活,
    赵维都不用看,就知道这丫头已经把洗漱的东西都给他备好了。
    翻身下床,刚要出去,就听外面一阵匆匆忙忙的脚步和开关房门的声音。
    赵维一笑,掀开帘子。
    果然,面汤是热的,却不见了人影儿。
    “我很可怕吗?”赵维自嘲,“做好事都不留名的吗?”
    这几天都是这样,王瑜进来给他收拾妥当,听见赵维起床,就急匆匆的跑开。就好像赵维是个二傻子,不知道是她干的一样。
    好吧,你确实是个二傻子,你爹都那个态度了,自己还啥也不知道呢。
    美美的洗脸漱口,登时神清气爽,感觉又是元气满满的半天儿啊!
    到前厅和赵与珞一起用中饭,却是没见王瑜。
    赵维借机还提醒亲爹,“爹,怎么说也是王老爷子的爱女,您可轻点支使,传出去好像咱家雇不起使女,拿人当下人使唤一样。”
    赵与珞听的直瞪眼,恨不得踹死这混蛋儿子算了。
    你怎么啥也不懂呢?
    语带双关,“那怎么办?大不了我把儿子赔给人家!”
    赵维一听,“不行!绝对不行!就王应麟那老丈人,打死我也不干!”
    赵与珞:“......”
    现在他真想踹死赵维算了,还没看清形势呢?由得了你了吗?这老丈人再难搞,你也是认定了。
    不在王瑜的事上纠结,现在还不是提的时候。
    举朝上下都在忙,起码要过了最忙的这两个月,到时找杨太后赐婚,这小子不从也得从。
    反正王瑜也那么大了,快慢都算晚婚,也不差这两个月。
    赵与珞已经规划好了,忙过这两个月赐婚,然后准备一个月,三个月后完婚。
    再然后,争取在赵维回宋之前,让王瑜生个一男一女。
    必须一男一女!
    庶长孙在四川,现在过不来。赵与珞怎么着也得把嫡孙嫡孙女留下个,当个伴吧儿?
    “嗯!”
    一边往嘴里扒饭,赵与珞一边笃定,也不知道王家小鱼儿那个肚子争不争气,不生够一儿一女,说什么也不能放混蛋儿回去。
    “哦,对了!”
    意淫了半天,亲爹又想起个事儿来。
    “听说养济院那边有百姓阻拦,曹庆熏去了几次都没劝住。时间长了会出乱子的,回头你亲自跑一趟吧!”
    赵维皱眉,“让大侄子去!都多大了,不能老被太后宠着,也该出来办点事儿了。”
    想了想,又道:“算了,吃了饭我去一趟皇宫,把大侄子接上,陪着他去吧!毕竟那孩子还没自己出来过。”
    又不忘埋怨,“我说让太后回后宫去,您老还不乐意,你就说什么时候是个头儿?赵昺都十四了,还当小孩来养呢!就大庆殿里那张龙床,我都没好意思说,办的叫什么事儿啊!”
    这回赵与珞没接话,混蛋儿子说的对。
    那张床,确实有点过分了。
    当时,不光他们父子看出来了,其实张世杰他们也看出来了,只不过都忍着没好意开口。
    “那你去吧,早去早回,兴许回府时还能碰上那个叫王什么祯的?找你好几天了,只是寻思你太累了,都让小鱼儿给挡回去了。”
    “哦?”赵维有点意外,“没听王瑜说过。”
    心说,这柴火妞还是有点用处的。
    至于王祯,先晾着吧!
    那老头儿疯了,一下船就要进林子下地,开始他的研究,可是赵维哪有工夫管他?
    ......
    吃了饭,赵维胡乱把嘴一抹,让下人备了马,便直奔皇宫。
    宫里,杨太后正喂熊孩子吃饭呢!
    面前摆了一大桌子,什么骨汤参羹、燕窝白耳,什么补来什么。
    那几天把赵昺累着了,可把杨太后心疼坏了。
    这几天把赵昺补的啊,小脸红里透着热,就差没鼻孔蹿血了。
    一见赵维入觐,赵昺简直就是看见了救星,飞扑而去,脸上写了四个大字——皇叔!救我!
    赵维也是无语,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杨太后虽说不是亲生,可也有点过了。
    但也没说什么,与太后打了招呼,说要带赵昺出宫。
    杨太后倒是没阻拦,可是派了一堆的侍卫太监追随。
    弄的赵维又是一阵头疼,这是出去办事儿还是祭天啊?用这么大阵仗吗?
    一出宫门,赶紧让赵昺把这一堆人全打发了回去。
    待终于只剩叔侄二人,不但赵维松了口气,赵昺也是如蒙大赦。
    “呼!!”小赵昺长出着气,“皇叔,当皇帝好累,烦死我了!”
    赵维一挑眉,“那是处理朝政累,还是别的累啊?”
    赵昺一笑,“朝政不累,挺好玩的。就是太后盯的紧,时时有人跟着,累心!”
    “还行!”赵维暗道,“这孩子还算没被杨太后教废。”
    “那今天就带你去办点正事儿,不累,还能出风头。”
    说完,与赵昺直奔养济院工地去了。
    ......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