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爹是土皇帝》第366章:攘外和安内

    冯智彧坐于海崖边的岩石上,据说这里曾经是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后曾拜日神迎日出的地方,也是秦始皇两次驾临此地,仰望仙人的地方。
    可惜的是此时并不是日出之时,没有那种景观,也没有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姐夫。”
    不知合适,李承乾走到了冯智彧的身后,静静的伫立着。
    “缓过来了?”没有回头,冯智彧的声音很轻,几乎要隐没在拍岸浪发出的声音中。
    “没有什么缓不过来的。”李承乾洒然一笑,那种感觉完全不似一个才十岁出头的孩子。
    “我都想清楚了,其实不管我能不能缓过来都没有后退的路了,我都必须要走下去。”
    “不只是我了我自己,也是为了皇爷爷,为了父皇,为了母后,也是为了姐夫你。”
    “还行。”冯智彧微微一笑。
    “看样子这趟没有白白出来走这一趟,最起码你还是有所收获的。”
    “姐夫在看什么?”有学有样的,李承乾也坐了下来。
    站在他们二人身后的千牛卫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这个位置有些危险,最开始冯智彧坐过去的时候千牛卫队长就想开口阻拦,现在李承乾这个太子也坐了过去。
    他有点慌。
    “高明,你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吗?”冯智彧抬起手,朝着东边偏北的方向指着。
    ……
    “除了大海,我看不到别的东西。”李承乾的言语有些犹豫。
    从这次出来,或者说从历城开始到现在,冯智彧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的,李承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不知道冯智彧真正说的是什么。
    “那里,是新罗,是百济。”放下了手,冯智彧的语气变得有些莫测。
    “其实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距离我们并不算远,从海上行船,大概也就三百余里的路程就能到达百济。”
    “这么近吗?”李承乾有些诧异。
    唐朝时期,华夏文明的海运并不发达,这是因为朝廷政策的所指并不在此方向,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超过同时期的整个世界。
    据冯智彧所知,终唐一朝,动用海运的次数很少,他只知道在于高句丽的战争中有动用过船只。
    和汉时的楼船、明时的郑和下西洋根本就没法比。
    “是啊,很近。”冯智彧点了点头,有些失意。
    他倒是挺想去那边转悠转悠的,毕竟后世的棒子也听讨人厌的。
    在他个人的心中,最不喜欢的就是脚盆儿,其次就是鹰酱,第三则是棒子。
    这里面有民族和个人的情绪在内,但也是冯智彧的真实想法。
    和很多人习惯性的认为不同,棒子并非是现在的高句丽,现在的高句丽其实是属于汉人,就算不是汉人也和汉人更近一些。
    后世的棒子其实是现在的新罗,是高句丽三国中和大唐最亲近的国家。
    挺难想象的,后世啥都偷种花家的,甚至就连天气预报都蹭东三省的棒子在唐时期竟然是最亲近大唐的。
    不过倒也不难理解,现在的新罗是高句丽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个,他们只能寻找一个依托。
    他的邻居高句丽是欺压他最严重的,甚至屡次阻拦新罗向唐朝拜进贡的使臣,而百济也想着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至于与他们隔海相望的倭国则是与百济更亲近一些,说是沆瀣一气也不为过,毕竟倭国和最开始冯氏一样,是派了质子去百济的。
    可能新罗也不想亲近大唐,但他们没有办法。
    “高明,我们大唐与高句丽,甚至是和百济和新罗都必有一战,这里早晚会派的上用场的。”
    “这里虽然天高皇帝远,但光凭着高句丽一国,这登州就不可轻视。”
    “姐夫。”李承乾有些犹豫。
    他有些想法,是和冯智彧有些不一样的想法,他不知道该不该说出口。
    驳斥老师,这是李承乾受到的教育中所不允许的。
    “有话直说便是。”冯智彧没有转头,他单纯的是因为李承乾开口了却没有继续下去才说的。
    “你说我们大唐与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终有一战,高句丽我理解,毕竟从前隋时期就结下了恩怨,百济也可以理解,他们和高句丽更加亲近。”
    “但是新罗呢?虽然我了解的不多,但也知道他们是凭借着我们大唐对高句丽边关的震慑才有今天这个地步的,甚至说苟活至今也不为过。”
    “你为何说我们与他们也终将有一战呢?”
    “呵呵。”感受着微咸的海风,听着李承乾那有些稚嫩的话语,冯智彧笑了笑。
    “高明,你还太年轻,虽然我带你见识了一些,但人心却远不止于此。”
    “按照现在的发展,按照父皇的态度,我们大唐迟早会兵发高句丽的,问题只在于早和晚罢了。”
    “现在我们大唐有火药,有火炮,还有一窝蜂火箭,不说能够平推了高句丽,但想要取胜并不难。”
    “再怎么差,也足以把高句丽赶走,甚至是达到灭国的程度。”
    “若是真的到了这一步,百济作为和高句丽更加亲近,甚至可以说是从属国的国家也必将成为我大唐的目标。”
    “到那时,高句丽三国就只剩下了新罗一国了。”
    “可长安实在是太远了,就算是乘船顺着黄河而下,到达这登州都最少需要五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更别说要治理那边了。”
    “这种情况一时之间没有什么,但久而久之,这新罗肯定不会满足于此的。”
    李承乾微微张口,但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的直觉想要反驳,但找不到任何的理由,因为他知道冯智彧说的有道理。
    瞥了一眼李承乾的反应,冯智彧转过了身,表情严肃。
    “高明,你要记得,儒家之道很好,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
    “有一句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儒家之道是用来治理我们大唐人的,倘若有一天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百姓都心悦诚服的归附于我大唐,那用儒家之道治理他们没有问题。”
    “但若不是,那就不能用儒家之道。”
    “你要知道,我们以仁义待人,为的并不是回报,而只是想要他们以仁义待我。”
    “但国与国在分出胜负之前这是不可能的。”
    “儒家之道只能用于安内,不能用于攘外!”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