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分卷阅读73

    也多日不见她,我们一道儿去安仁殿。”

    分明是询问,却被她说成了斩钉截铁,晋阳想到武氏,就不想主动去见高阳了:“不去,你若想去,自去就是。”

    新城沉默了一会儿,便站起身道:“告辞。”

    说罢就走了。

    如此干净利落。

    晋阳都不知说什么才好,不可避免地就想到二十娘这样沉默寡言又直统统的性子,往后怎么好。

    不及她忧愁完,高阳就来了。

    高阳是无需通禀便直接入内的,一进来,便笑着道:“二十娘说你想我却懒得动弹,要我来看看你。”

    晋阳愣愣地看着高阳:二十娘真是太善解人意了。

    “怎么了?发什么愣?”高阳悠然地到晋阳的身侧坐下,支起一条洁白如玉的手臂,撑着下颔,眼眸戏谑地望着晋阳。

    晋阳脸一红,欲言又止,想来想去,还是不愿提及武氏,再提也不过让十七娘徒生烦恼罢了。便道:“有些困乏,本想明日再去见你的,不想你就来了。”

    宫婢送上先前要的乌梅汁。乌梅汁盛在剔透华丽的琉璃杯中,液体浓醇清爽,带着一□□人的果香。高阳便接过喝了一口,酸酸的,生津解渴,晋阳无奈道:“那是二十娘的,她没喝就走了。”

    “嗯?要给她送去么?我都喝过了。”高阳一脸无辜。

    “给她做新的再送去吧。”适才说到乌梅汁,新城都笑了,想来是很喜欢的,晋阳不可避免的说到新城的性子,“量窄倔强,不与人言,怕是要吃亏呢,也不知怎么才好。”这也不知是第几回晋阳为新城担忧了。

    高阳也是这样觉得:“刚则易损,若是无事倒好,一遇上磨难,恐要受损,现在让二十娘软和一些,也是不行了。”她不免想到武媚娘,刚则易损,阿武心心念念要同她在一起,若是终不得所愿,不知又会是个什么光景。

    二人皆有所愁。

    最终,高阳道:“你多去寻她说说话,上回你说她不爱搭理你,可她却为你去找我了,可见只是不知说什么罢了,你多带她走走,看多了明媚的风光,自然就心胸开阔起来了。”

    这也是一个可行之法。陛下不在宫中,要出宫倒是便利,只要带足侍卫,应当不会受人冲撞。晋阳便答应一试。

    接下去数月,晋阳便常携新城出宫,二人比先前亲密了许多。高阳也去了公主府住,大兴宫中一时冷清了许多。

    到了秋日,皇帝大败高句丽而归。太子携百官步行百里相迎,一见圣驾,涕泗具下,诉说思念之情,见者无不赞太子仁孝,皇帝亦动容,彼时,皇帝染恙,太子步行在车驾之侧,贴身侍奉君父,由是皇帝待太子更为倚重信任。

    皇帝远征高句丽回京,身体每况愈下,常宣召玄奘法师讲述西行天竺一路见闻,及听闻玄奘提及天竺方士有炼丹之术竟欲寻长生之道。

    玄奘法师苦劝不得,便不再奉召入宫,常驻弘福寺译经,足不出户。

    ☆、第五十二章

    贞观二十二年,皇帝病重,时远征天竺的唐军大败天竺国,虏其国主,见有一庞眉皓眼,鹤发童颜的方士,忙进献给皇帝。

    皇帝大悦,病渐愈,礼遇那逻迩娑婆寐,令其造延年益寿之药。年逾,药方得,上喜而服之。

    高阳还远远见过那方士一眼,仙风道骨,遗世独立,颇有道家风范,她倒是不信什么长生术,若真有,秦皇汉武怕是早寻见了,何至于今?

    但皇帝笃信,太子也信。

    “十七娘,若是阿爹果真永生,我求赐一药,阿爹可会允我?”太子颇向往道。

    高阳一本正经地道:“何须你说?若真有延年益寿之效,陛下定会赐予你的,圣上与太子共得永生,记在史上,岂不好看?”

    太子兴奋不已,又道:“我要是得永生,必不吝惜,定也与你!”

    高阳一笑:“我不要,我只求寿终正寝,活得越久,烦心之事也越多,我就不自寻烦恼了。”

    太子大笑,坐了一会儿,便急忙往陛下身边侍奉。高阳送他到门外,眼中满是讥讽之色。上一世,她见太子,请他进谏陛下停服丹药,以免危及龙体,终究追悔莫及。太子是如何回答的?

    他说:“你是心有不轨,不欲陛下得长生?又或是想陷我于不义,让陛下厌弃于我?”

    经此,她就知道,对皇帝,对太子,必要顺着才好。

    仙丹终究是无效的,皇帝大为遗憾,遣那天竺方士归国,又在民间遍寻道士来炼丹。

    不久,丹毒积于体内,皇帝再次病重。等到贞观二十三年,皇帝缠绵病榻,已无法上朝视症。

    太子日夜宿于甘露殿,衣不解带地侍疾,连东宫都甚少回去。

    高阳再见皇帝之时,皇帝形容枯槁,气息微弱的躺在榻上,闻得声响,他睁开了眼,枯黄褶皱的脸上仍旧显得威严,却已是英雄迟暮。

    “十七娘。”他一张口,声音沙哑而低微。

    高阳行至榻前,弯身附耳,柔声道:“阿爹,你醒了?该进药了。”

    皇帝微弱地摇了摇头:“药石无用,唯金丹可救我,我等不到了。”

    已快殒命,仍执着于金丹,着实好笑。高阳却笑不出来,耐心地劝道:“金丹不及,不如先用药……”

    皇帝兴味索然地打断她:“纵使时时灌汤药,也不过徒受磨难罢了。”他停了停,艰难地喘了口气,缓缓地道:“也到了安排身后事的时候了。”

    高阳眼中一热,泪水无法抑制的流下,皇帝看了她一眼,唇边溢出一丝苦笑,道:“九郎无大才,惟有仁之一字可取,而今天下承平,已无需雄才大略之君,他这样……正好。”

    高阳默然不语,等着皇帝的话语慢慢的一字一句说道出来:“虽如是,朕亦不放心,外朝,朕令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二人皆老臣,居功至伟,能安心辅政九郎无忧,但若有不臣之心,你需设法除之,又或他们寿有不怠,后来者有奸佞之人,你亦多费心谋划,扶持九郎。”

    高阳恭敬下拜:“儿领命。”

    皇帝歪了下嘴角,面目可怖:“这山河,只能姓李,唐国号绝不能除。”

    “儿遵圣谕。”

    听得高阳答应,皇帝似乎放心了一些,语气便又慢了许多:“你有什么要求,也可提来。”

    是欲施恩于她,让她为唐宗室尽心尽力。高阳也不客气,跪在地上,诚恳地祈求道:“阿娘虽未养过儿一日,却于儿有生恩,儿多年不敢有一日或忘,今便求阿爹,请追封阿娘,并将她尸骸陪葬昭陵。”这个阿娘说的是她的生母美人管氏。

    这一要求并不过分,皇帝立即便答应了。

    当日,皇帝下诏,追封高阳公主生母管氏为德妃,赠谥号裕,陪葬昭陵。-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